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智東西】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作者|雲鵬
編輯|漠影
最近幾年,做好高端市場,成了所有安卓智能手機廠商們所必須要面對的一道命題,甚至可以說是一道『關乎性命』的題目。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呈現『高端化』發展趨勢,600美元《約合人民幣4126元》以上高端機市場銷售份額在2022年也首次達到了55%的歷史新高。
高端產品帶來的顯著體驗提升,也成為消費者非剛需換機的主要因素。
目前,小米、OPPO、vivo、榮耀等國內廠商均已面向高端市場佈局,本周早些時候,小米剛剛亮出了上半年最重磅的高端影像旗艦機小米13 Ultra,而這款產品也成為小米在高端市場放出的又一大招。
根據三方市研機構數據,2022年四季度,小米在國內3000-4000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並且在小米13系列發佈後,實現了國內4000-6000價位段的安卓市場連續七周銷量第一。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持續疲軟的2022年,小米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仍實現了6.8%的同比增長,小米國內智能手機平均銷售單價也增長了14%。
可以說,在沖擊高端市場這件事上,近幾年小米走的頗為堅定且取得了比較亮眼的成績,初步擁有了跟蘋果、三星一較高下的資本和硬實力。
如今小米的高端化策略已經進入正循環,小米創始人兼CEO雷軍提到,未來三年,小米在高端市場中將進入成長和成熟期。
當然,這些成績的背後,少不了小米在技術研發領域的持續加碼佈局,歸根結底,高端市場核心比拼的還是技術硬實力。
如何做到真正有價值的技術創新,在技術硬實力方面脫穎而出呢?從最根本的層面來看,一個是擁有技術的先進性,而第二則是要有『利他性』,要能夠對整個行業的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影響。
而這個行業,就包括了全球范圍內的消費者、終端廠商和供應鏈廠商。
從圖像傳感器技術、光學鏡片設計,到屏幕發光材料、屏幕結構設計,再到自研芯片的技術突破,在對標蘋果、沖擊高端市場的路上,小米正不斷通過技術創新來加速中國供應鏈的突圍,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實質性的體驗升級。
當下中國智能手機品牌不斷在全球高端市場向蘋果、三星發起挑戰,以小米為代表的頭部廠商在高端市場的突破,以及背後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都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01.
從1英寸大底到徠卡光學新突破,中國廠商走到全球移動影像舞臺中央
當我們聚焦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在全球市場中的突破與引領時,移動影像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賽道之一。
在智能手機計算攝影發展的早期,不論是從硬件規格還是到拍照算法上,蘋果、谷歌等公司無疑引領了當時的行業風潮和技術發展趨勢。
但時至今日,智能手機的影像技術發展重心,早已來到了國內。
不論是1億像素的首發、1英寸大底傳感器的率先應用、高倍光學潛望式鏡頭模組的打磨成熟,還是圖像、視頻優化算法的迭代,中國供應鏈企業以及手機終端廠商們都在不斷拿出領先海外巨頭的方案。
小米手機相機部光學專家告訴智東西,『僅以手機鏡頭光學舉例,現在國內企業的綜合實力越來越強,甚至已經趕超絕大多數的國外大公司』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國內品牌每年定制的鏡頭越來越多,技術難度越來越高,這都在推動中國手機鏡頭光學技術的進步。
比如在這次剛剛發佈的小米13 Ultra上我們能看到,從光學的底層和源頭技術出發,小米和徠卡共同設計、開發了面向移動影像領域的Summicron鏡頭,其背後的突出意義在於,小米讓徠卡光學技術第一次濃縮進一顆小小的手機鏡頭之中,讓我們每個普通用戶可以在手機上體驗到專業的徠卡光學。
具體到技術細節,為了實現更高的性能,Summicron鏡頭應用了『超高階偶次多項式』技術,其精度據稱可以達到納米級,已經逼近了光學極限。
而鏡頭的多層鍍膜能夠削弱眩光和鬼影,鏡頭材料則使用了新型環烯烴材料。
在一系列特性的基礎上,Summicron鏡頭還需要具備在極寒和極熱環境下的穩定性,這對生產工藝提出了很高要求,據稱良率甚至不足10%。
通過小米與徠卡在基礎研發層面的深入合作,很多鏡頭『不可能』兼顧的特性都成為了可能,Summicron鏡頭最終實現了光學性能、小體積、大光圈以及耐用性的平衡。
為何選擇『光學』這一切入點?實際上,光是影像的基礎和原點,色彩與影調的呈現都源於光。
但過去幾十年,手機移動影像受限於機身內部空間、鏡頭技術、工藝等因素,始終局限在像素數量、感光元件尺寸和計算攝影方面尋找解法。
在小米和徠卡團隊看來,光學的問題最終還需要用光學技術來解決。
計算攝影有了過硬的光學素質支撐,才能夠成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才能讓移動影像有更多的『光學味』而不是停留於傳統手機拍照的『塑料味』。
智能手機拍照,實現了關鍵一躍。
徠卡作為影像光學大廠,懂攝影、懂硬件。
小米懂算法,更懂用戶。
基於在影像領域的深厚積累,小米近年來研發的影像大腦技術,實現了對用戶影像需求的精準把握。
雙方在合作中可以很好的發揮各自的優勢,徠卡的百年技術積累可以在一部智能手機中應用落地,給用戶真正帶來拍照體驗的『質變』。
在小米13 Ultra上更新的『街拍模式』,就可以在0.8秒內完成手機相機從啟動、對焦到抓拍的全流程,這對於用戶平時『隨手拍』的體驗提升明顯。
通過大底、大光圈配合小米夜梟算法、徠卡色彩的輔助,小米13 Ultra也可以準確還原夜晚天空的真實質感,而避免了『黑夜變白天』的尷尬。
此外在新增的專業影像模式中,用戶可以對影調、色調、細節質感的原屬數據進行直接調整,類似蘋果ProRAW模式的Ultra RAW功能的加入,也讓專業攝影師和影像愛好者都可以更自由地創作。
實際上,小米13 Ultra能夠實現這些光學技術、影像算法層面的突破,離不開小米與產業鏈的深度聯合、在技術研發層面的深入佈局。
而小米在帶動國內智能手機影像產業鏈方面也是走的最早的一批廠商。
在移動圖像傳感器領域,小米12S Ultra上首發的索尼IMX989就是兩年前由小米和索尼聯合研發的,雷軍曾發文稱,小米深度參與了索尼IMX989的規格定義和部分設計及驗證工作,甚至還分擔了1500萬美元開發費用中的一半。
後續這項技術也陸續開放給了國內其他手機廠商使用,可以說讓國內手機的大底影像拍照實力上升了一個臺階,也推動了整個移動影像領域的技術進步。
在當下大熱、蘋果也即將入局的潛望式長焦鏡頭領域,小米一直與國內光學鏡頭大廠舜宇光學、歐菲光,以及鏡頭模組馬達相關技術供應商瑞聲科技等業內頭部企業保持著密切合作。
小米曾在2020年的開發者大會上秀出了『伸縮式大光圈鏡頭』技術,能夠實現無損連續光學變焦。
相比鏡頭廠商,小米更了解手機內部空間結構,因此可以更好地提升有限空間的利用率,能夠讓光學廠商的技術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同時小米還可以給供應商提供完整的設計方案,比如在連續變焦鏡頭、伸縮鏡頭的方案設計上,小米都會先通過自主研發找到性能和空間的最佳平衡點,然後再與供應商討論具體實施方案。
小米手機相機部光學專家稱,這些方案中很多都是此前供應商們所不敢想的一些設計理念和創新,這些方案可以提高供應商設計能力、測試能力和制造能力。
縱觀小米在移動影像領域的實際行動,我們可以鮮明地看到,從供應鏈技術研發推動到終端用戶體驗提升,小米無疑在拉高國產智能手機影像能力方面起到了引領作用,這種行業頭部企業對於產業鏈技術升級的帶動是較為明顯的。
02.
高端國產屏逆襲、快充技術打破壟斷
產業的突圍啟示
在移動影像技術創新之外,中國智能手機產業鏈在屏幕、快充技術領域也從曾經的追趕者走到了今天的引領者,在諸多新技術特性上都實現率先應用,並在打破海外技術體系壟斷方面取得了亮眼的表現。
近三四年來,手機屏幕技術的迭代十分迅速,從屏幕刷新率到屏幕分辨率,從屏幕像素排列到屏幕色彩準度、護眼程度,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技術湧現,而從中我們能看到的一個突出趨勢就是,國產屏幕廠商正在越來越多的新技術上取得領先優勢,很多屏幕新特性的出現都離不開國內手機廠商和供應鏈廠商的共同研發。
比如在高端OLED屏幕的技術突破方面,京東方和TCL華星一直走在國內屏幕廠商的前列,在最新發佈的小米13 Ultra上,小米與TCL華星聯合研發了C7發光材料,進一步提升了頂級國產2K LTPO屏幕的顯示素質。
這塊屏幕在522ppi像素密度的2K分辨率基礎上,支持了12bit色深,最高峰值激發亮度可以達到2600nit,在諸多特性上已經超過了三星頂級的E6材質屏幕。
目前終端廠商與供應鏈廠商做定制並不是新鮮事,但是雙方合作定制的『深度』卻大有差別,而深度則恰恰體現了廠商對於技術創新投入的力度。
據技術資料顯示,小米與TCL華星的合作已經深入到了屏幕的結構以及生產工藝流程,據了解,通過改進CPL層,這塊屏幕改善了大角度下的色偏問題,而通過改進屏幕的空穴傳輸層,這塊屏幕的全屏亮度能夠達到1300nit,屏幕顯示更加『通透』。
相關技術人員告訴智東西,這背後小米和TCL華星的研發人員克服了大量技術難題,很多問題的解決都屬於行業首次。
最終在雙方不懈努力下,第一塊國產高端2K OLED屏幕正式量產並應用在了小米影像旗艦機產品中。
實際上,根據產業鏈信息,小米在智能手機屏幕技術領域已深度投入多年,在『卷屏幕』這件事上,小米可以說一直走在安卓陣營的第一梯隊,許多屏幕新技術的誕生,都與小米有不小的聯系。
此前Redmi K60首發了小米與TCL華星聯合定義、研發、調校的一塊國內頂級AMOLED 2K直屏,實現了從屏幕面板到內容生態全鏈路端到端的顯示優化,走出了『聯合定義、聯合研發、聯合調校』的模式創新,而這種『模式創新』對於產業發展有著較高的參考價值和引領作用。
此外據業內信息,在全面屏的屏幕先進封裝技術、屏下攝像技術等前沿屏幕技術領域,小米一直與產業鏈企業保持著密切研發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C7發光材料還是2K OLED柔性直屏的突破,這些技術的升級和進步都會普及到後續的產品並進一步讓智能手機全行業受益。
小米的技術創新不僅局限於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而是會真正將這種能力輻射到了全產業鏈中。
在與供應鏈廠商的協同過程中,小米相比供應鏈廠商,與用戶零距離接觸,小米能夠知道用戶使用的核心痛點,屏幕的哪些特性、指標需要提升,哪些參數提升以後,能夠對用戶體驗有實質性提升。
這些都是小米相比供應鏈廠商的核心優勢所在。
目前京東方、TCL華星、深天馬、維信諾等頭部屏幕廠商在技術研發方面的快速進展,都離不開小米、OPPO、vivo、榮耀、華為等終端廠商的深度合作和反哺。
國內屏幕廠商在AMOLED技術領域是作為『追趕者』的姿態在前行,初期在技術、產能方面都會與三星、LG這樣的海外行業頭部廠商有一定差距,此時終端廠商的包容、支持以及采納顯得尤為重要。
小米在旗艦機中的多次大膽嘗試,對行業固有觀念的打破,以及讓消費者真正體驗到國產高端優質屏幕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與屏幕領域的追趕和反超既有類似又有不同,國產智能手機在充電續航領域其實一直走在行業前列,從『百瓦快充大戰』時代到今天手機快充功率一度超過200瓦,國產智能手機相較蘋果、三星產品一直優勢明顯。
但高光之下,包括電源管理芯片在內的電池管理系統,一直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技術,國產技術突圍勢在必行。
去年小米12S Ultra首發了小米自研的澎湃G1電源管理芯片,並與小米自研的澎湃P1快充芯片共同組成小米澎湃電池管理系統,這套技術打破了海外企業的技術壟斷,實現了電池管理全鏈路技術的自研閉環。
而今年小米13 Ultra首發的小米澎湃P2智能快充芯片,則進一步實現了90W的單顆峰值功率。
據了解,這些技術突破的背後,小米與國內電源管理芯片龍頭廠商南芯科技等進行了深入且長期的合作,在自研快充體系打破行業壟斷方面一起進行了多項技術突破。
近期南芯科技也作為雷軍投資的第一家芯片公司,正式登錄科創板。
可以說,不論是讓國產高端2K OLED屏幕顯示效果、核心參數指標從追趕三星到趕超三星,還是在快充技術體系層面打破國外壟斷,小米都是中國智能手機產業鏈崛起過程中的關鍵推動者之一。
而在供應鏈的『利他』之外,小米也讓國內用戶以更實惠的價格享受到與蘋果、三星旗艦手機屏幕同樣甚至更好的顯示體驗。
正如雷軍曾多次在演講中提到的,小米的夢想是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實現這一夢想,少不了的是對於技術創新的不孜追求。
03.
五年千億研發,植根基礎研發
『硬科技』成就小米高端崛起
不論是在影像、屏幕還是快充領域實現對行業瓶頸的突破、帶動產業鏈企業共同向前發展,還是能夠精準把握用戶痛點,解決痛點問題,背後的核心還是要有硬核技術創新能力,而擁有這樣的能力,少不了小米多年來不斷強化在技術創新領域的投入。
雷軍曾公開宣佈,2023年小米的研發投入將超過200億元,2022年到2026年這五年裡的研發總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而自研芯片、AI、影像、快充、IoT等關鍵技術都將是小米突破的重點方向。
從鏡頭光學、屏幕顯示、充電續航等方面的技術突破中我們可以看到,重視基礎技術研發,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問題是小米目前進行技術創新的核心思路之一。
為了解決手機的影像問題,2016年,小米相機部特別組建了光學團隊,並在美國、日本、歐洲等地組建海外研發團隊,廣羅人才,即使小米在這一年遭遇了銷量滑坡危機,但小米依舊堅持在技術研發領域的持續投入。
小米相機部專家告訴智東西:『小米的每個光學實驗室都采購了目前最先進的光學測量設備,能夠測量各種光學鏡頭的全方位性能表現』
小米相機部光學團隊中有不少人在國內外各大光學廠商效力數十年,有豐富的光學理論和實際經驗,對光學、力學、流動學、機械結構、電子等領域有全面的知識領域覆蓋。
今天,放眼小米整個技術體系,截至去年年底,小米研發人員占比已經接近50%。
根據小米知識產權白皮書,截止2022年9月30日,小米技術研發深入12個科技領域、98個細分項,全球專利授權數超過2.9萬,全球專利申請數超過5.9萬。
雷軍提到,經過三年探索,小米高端化已經實現從探索到方法論閉環,而不管外部環境和競爭格局怎麼變化,不管經營策略如何調整,小米都會始終堅定地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在自研創新方面,小米對關鍵領域的持續投入,有著十年起步的長期決心和耐心,可以說,深厚的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已成為小米高端突破的關鍵支撐。
04.
結語:中國科技產業崛起,中國品牌成全球新一輪技術產業變革關鍵力量
整體看來,近年小米在技術創新方面的確做出了不少大膽嘗試和突破,並且與供應鏈廠商合作,發揮自己的長處,顯著加速了行業突破技術瓶頸的速度,並且在用戶體驗層面帶來了實質性改善。
縱觀多年來小米對於國產智能手機產業鏈的推動,這無疑是中國科技公司與科技供應鏈企業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一個鮮活案例。
隨著中國科技產業在技術層面的追趕和產業整體的快速崛起,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公司都開始在國際舞臺中嶄露頭角,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品牌開始領跑全球科技行業。
曾經歐美企業開創了影像領域的『膠片時代』,日本企業則主導了單反、卡片機時代,而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們則在引領移動影像時代。
不過,快速向前的中國科技產業也不斷遇到新的挑戰,比如蘋果供應鏈轉移帶來的產業陣痛,全球消費電子供應鏈正面臨重構挑戰,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的新一輪發展也受到這些不穩定因素的影響。
而越是在這種時候,解決問題的思路更應當回歸本質,要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真正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方能做到不受制於人。
這個依靠『自身』絕不是一個靠一個人來戰鬥,而是要依靠產業鏈合力突破瓶頸、克服難題。
像小米這樣的企業無疑從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們通過自身技術創新反哺產業鏈,協助突破產業鏈關鍵技術瓶頸。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科技產業中一定會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