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裁員!核心業務大盤不穩,雷軍的造車夢還能不能救小米。

小米裁員!核心業務大盤不穩,雷軍的造車夢還能不能救小米。

《圖片來源:小米官網截圖》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盧曉 北京報道

臨近2022年底,又到了各家公司盤點今年業績、定制明年目標的時間節點。

牽涉於其中的員工『優化』往往是重要一環。

今年,小米公司的裁員引發外界關注。

有來自某社交平臺消息稱,小米計劃裁員約6000人,涉及手機、互聯網等多個業務。

12月19日,小米內部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確認了年底裁員的消息,『履行合法合規的流程。

補償政策為N+2,未休完的法定年假按照雙倍金額折算』但其否認了傳聞中的裁員規模,並表示已經取證開始走法律程序。

小米的年底裁員,讓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手機市場的徹骨寒意。

而誰又能成為小米在手機之外的新增長引擎?12月20日,小米集團股價收於10.56港元,降2.04%。

距離其19.34港元的52周股價高點縮水45%。

年底裁員

小米這波年底裁員引發外界關注,傳聞中的規模是重要原因之一。

小米今年三季報披露,截至2022年9月30日,其有35314名全職員工。

傳聞中的6000人規模,意味著小米可能要裁掉其近1/6的員工。

不過看起來,處在這場風暴中心的個人們,大多都是對局部細節的描述,並不掌握整個風暴的全貌。

有小米員工在某社交平臺稱,這波裁員中,中國區個別部門裁員比例高達75%,互聯網部也有團隊裁員40%。

不過也有小米員工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公司的年底裁員確實已經開啟,但每個部門的情況並不一樣。

據她了解有的部門直接裁了將近一半人,但有的部門動靜並不大。

她還認為,公司員工一共才三萬多人,六千人的裁員數字有些過於誇張。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小米這波裁員,於其旗艦機小米13舉行發佈會的12月11日前後啟動。

與其它互聯網企業相同,降本也是小米這波裁員潮的方向之一。

小米集團總裁王翔在今年三季度的財報會議上就曾表示:『降本增效是我們從今年年初以來一直在做的事。

我們現在在做進一步的規劃,怎麼樣提高我們的人效,降低我們的成本』

財報顯示,今年三季度小米營收約為705億元,同比降低9.6%。

當期其經調整後凈利潤為21億元,同比下滑59.1%。

此外,其117億元的毛利潤同比降低18%。

16.6%的毛利率也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

而將時間拉長到今年前三季度,小米約2140億元的收入同比降低11.8%,約362億元的毛利潤則同比下降17%。

約71億元的經調整凈利潤同比下降近60%。

需要提及的是,小米今年三季度48.82億元的銷售及推廣開支,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這一支出今年三季度的營收占比約為7%。

去年這一比例約為6.3%。

此外,今年三季度小米經營活動現金流為-14.7億元,去年同期則是正向的16.5億元。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宏觀經濟不振手機市場低迷,小米公司手機市場份額縮水,公司第三季度業績大幅下滑,第四季度業績承壓也較大,通過裁員降低成本是可以理解的操作。

他同時認為,小米這波年底裁員之所以受到外界關注,原因在於進入冬天以來互聯網大廠都在實行降本增效,但小米裁員信息一直相對較少。

此外,裁員容易引發外界對造車、造機器人等小米新興業務的看衰聯想。

手機之外

手機這個占自己收入六成的支柱業務的下滑,是小米業績慘淡的重要原因。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經在去年8月許下了『小米將用3年時間,拿下全球第一』的目標。

當時多家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去年二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首次超越蘋果,晉升全球第二。

但今年小米在手機市場是另一番景象。

財報顯示,今年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這三大業務收入都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取得425億元收入的手機業務,同比下滑11.1%,在三大業務中下滑幅度最大。

此外,當期小米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同比減少8.4%至4020萬臺,智能手機的ASP《平均銷售價格》也同比減少3%至1058.2元。

小米表示,這主要是由於本季度境外市場增強了促銷力度,以及存貨減值撥備增加的影響所致。

不可忽視的是,小米手機下滑背後,整個手機市場大盤都在縮水。

Counterpoint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 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比下降12%,其中位列第三的小米同比下滑9%。

事實上,在這張榜單中隻有蘋果保持了正向增長。

國內市場更不樂觀。

同樣來自Counterpoint的報告顯示,2022年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也同比下降約12%。

其中,第五名小米18.6%的跌幅未能跑贏大盤。

Counterpoint還在一份報告中稱,小米手機在中國的庫存水平在『618』購物節後達到正常水平。

但其全球庫存壓力至少要等到第四季度節慶促銷季,才能夠真正得以緩解。

張孝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小米手機『不扛跌』一方面在於其重營銷而輕研發,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處於被動防守狀態。

另外,小米集團實施多元化戰略,制造了一系列新品牌和大量新產品,『這些新產品在市場上升時期可以實現快速市場收割,但在消費低迷時期,多路出擊的結果是大量消耗了資源而產出不足,最後不得不快速收縮』

確實,在手機之外,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在小米總營收中的占比日漸提升。

財報顯示,今年三季度,這兩項業務在小米總收入的占比分別為27%和10%,比去年同期各提升0.2%和0.6個百分點。

但消費需求疲軟下,這兩項業務的收入下滑幅度更大,分別為9%和3.7%。

重金投入的汽車業務也被小米寄予厚望。

今年三季報會議中,小米集團副總裁兼CFO林世偉曾透露,小米到2024年上半年實現智能電動車量產的目標進展順利,目前小米的電車研發團隊人數已超1800人,前三季度公司在造車方面的總投入是18.6億元。

但它目前還未能趟過的關卡是,何時獲得汽車生產資質。

此前有消息稱,其預計於明年年6-7月獲得汽車生產資質。

有新能源汽車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新能源汽的生產資質一直就在收緊狀態,並不好拿,『太多同質化項目了』。

此外,他認為,目前電動車市場格局已基本確定,而小米汽車還在PPT上,後來居上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