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立下軍令狀,小米汽車硬件利潤率低於1%,軟件賺錢能行嗎?

前幾日,小米汽車進行了最新一輪的管理層調整。

前麥格納中國區副總裁黃振宇被提拔為供應鏈部總經理,麥格納本身以制造見長,這意味著小米汽車也正式進入最後的量產沖刺階段。

根據最新的消息,雷軍已經要求董事會立下『軍令狀』。

小米汽車將采用全新的商業模式,即將硬件的整體利潤率控制在1%以內,更多通過後期的軟件升級和生態體系賺錢。

雷軍立下軍令狀,小米汽車硬件利潤率低於1%,軟件賺錢能行嗎?

硬件不賺錢,軟件賺錢,這幾乎已經成為小米系產品的標志了,延續到汽車領域並不令人意外。

雷軍的這一招在汽車行業能奏效嗎?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硬件不賺錢,並不意味著便宜?

2018年4月,雷軍在小米6X的發佈會上給了一個『深情款款』的結尾,『小米硬件利潤永遠不超過5%』,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對於造手機,小米確實是非常透明的,驍龍660處理器、3010mAh的電池、全索尼相機,這些都是當時非常領先的配置,價格也幾乎是明牌的。

雷軍沒有食言,小米確實將硬件利潤壓到了極致。

但這一招到了汽車行業,卻可能不一定好用。

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小米『不賺錢』的產品,依然比對手賺錢的產品更貴。

最典型的就是廣汽蔚來《合創汽車前身》,它在2020年推出了一款重磅車型合創007《參數丨圖片》。

為了表示『誠意』,廣汽蔚來公佈了這款明星車型的BOM清單,也就是廠家的采購物料表,包括三電系統、底盤車身、內外飾以及智能網聯系統等等。

消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合創007的材料費用在25萬元左右,內作零件和制造費在2萬元左右,再加上研試/工裝費用,以及物流費用,最後這款新車的價格被推到了僅30萬元,廠家賣一輛車隻賺3000多元,可謂絕對的白菜價。

但從結果來看,廣汽蔚來的這款『良心車型』並未火,反倒是之後的合創Z03和合創A06賣得更好一些。

原因倒也不復雜,在30萬這個價位競爭對手不少,合創007的性價比似乎也並沒有那麼突出。

原因很簡單,廠家不賺錢,並不意味著零部件就便宜,因為汽車行業的供應鏈整合度遠不如數碼行業。

尤其是一些核心零部件,比如高通8155芯片,誰都無法將價格壓下來。

再就是量綱,同樣一個零部件,采購1000件和采購100000件,價格可能是天差地別。

比亞迪能將秦PLUS DM-i的價格壓到10萬以內,這得益於強大的全棧自研體系。

新勢力們哪怕用一模一樣的物料,成本起碼也要貴出15%。

而特斯拉得益於全球化的規模優勢,成本也比新勢力們要低。

小米想通過控制硬件價格的方式取得性價比,確實是不錯的思路,但在汽車行業內卻未必行得通。

《2》賣軟件賺錢?難度更大

要說通過軟件賺錢,小米確實是非常成功的。

2022年,小米的廣告和遊戲業務收入分別為185億元和41億元。

如果沒有這兩項,小米可能盈利都難。

通過高性價比的打法提升銷售規模,然後通過互聯網服務賺錢,這曾是小米成功的不二法寶。

但在汽車行業,可能也難成功。

首先是產品規模的問題,根據小米發佈的第一季度財報,小米全球MIUI月活數量是5.95億,光是米家APP的月活用戶就達到了7810萬臺。

這樣的數量級,對於汽車行業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畢竟哪怕是賣車最猛的豐田、大眾,年銷量也就在千萬級別,超過億臺的保有量難以想象。

而絕大多數如小米一樣的新勢力,年銷量也就在10萬臺左右。

這樣的數量,很難產生很高的互聯網服務收入。

至於米粉們憧憬的通過賣智能駕駛選裝包賺錢,其實也非常難。

這方面做得最好的當屬特斯拉,但它的FSD在華購買率依然隻有1-2%。

當然,它的EAP增強版駕駛輔助賣得還算不錯。

這得益於將裸車的智能配置拉到最低,然後再憑借品牌影響力賣車。

但這種做法也就僅限於特斯拉而已,特斯拉的用戶確實更願意在這方面花錢,如同A用戶願意承受更多的溢價一樣,在其他品牌上暫時沒有成功的先例。

BB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小鵬,作為『最像特斯拉』的國內新勢力,小鵬在智能駕駛方面的造詣相當不錯,甚至在不少相關的競賽中都曾打敗過特斯拉。

但小鵬的智能駕駛包銷量卻差了不少,甚至新款P7i上直接做成了標配。

畢竟技術要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有用戶買單,然後才能不斷升級形成正循環。

既然賣不動,還不如暫時讓消費者以平價的價格享受。

事實上小鵬、理想、蔚來、極氪這些都是走的類似的道路,那就是放棄賣選裝包,直接入門即高配,將智能配置打造成一個賣點就夠了,畢竟國人還沒有太習慣為軟件付錢。

《3》道路漸窄,小米汽車挑戰巨大

2023年6月9日,小米集團總市值跌到了2714.29億港元,相比於宣佈造車時候的9000億,已經跌去了70%。

這其中當然有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影響,BAT同樣下跌嚴重。

但最近兩年在造車方面的大筆投入,確實已經成為小米的巨大負擔。

甚至可以說,如果即將量產的小米汽車不夠成功,將很有可能拖垮小米這家最年輕的世界500強。

在價格層面,小米能做的工作可能已經不多。

以電動轎車為例,像深藍SL03這樣的中型家用轎車,已經做到了15萬元左右,配高通8155芯片和L2+輔助駕駛;飛凡F7這樣的豪華C級轎車,做到了21萬以內,性價比同樣非常誇張;還有就是埃安的昊鉑Hyper GT,AEP3.0平臺和星靈電子電氣架構,再加上4秒級的加速,在20萬級市場也是降維打擊。

小米作為一個新來者進入市場,與這些早已殺紅眼的老江湖直接打價格戰,恐怕會死得非常慘。

至於競爭智能駕駛,小鵬們都已經開始做『通勤模式』了,就是用戶可以自己『開圖』開發高階駕駛,小米想破局將難上加難。

智能座艙則有可能成為小米的優勢點,不管是之前的華為鴻蒙,還是最近亮相的魅族Flyme Auto。

這些互聯網廠商入局智能座艙後,都表現出了不錯的競爭力。

至少相比高通的『公版』方案,鴻蒙們在算力利用和界面審美上,確實更有優勢。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三電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三大電動化重要領域中,智能座艙的影響力可能是最小的,也是消費者最不願意付費的。

花兩萬選擇高階智能駕駛很多人都願意,但花10000元升級鴻蒙系統,可能很多消費者都未必願意,因為太多人將座艙定義為聽音樂、打電話、看地圖。

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米汽車的未來之路會非常難。

《4》功夫拍案

小米汽車想要破局,單純靠限制硬件價格,或者做一套體驗不錯的系統,所能起到的系統將是非常有限的。

畢竟這些早已有廠家在佈局,小米作為後來者進入不會有太大的優勢。

小米汽車想要一炮而紅,可能更多需要商業模式的創新。

如同當年小米手機開啟線上購買模式一樣,相比OV們的線下模式一下子省掉了近500元的渠道成本,性價比自然上去了。

但在汽車行業,似乎暫時看不到這樣的機會。

也許銷售、維修、保養、保險這些方面依然有機會,汽車行業依然有不少的痛點,隻是小米能抓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