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已非小米『天堂』?48億元資產被重申扣押。

印度已非小米『天堂』?48億元資產被重申扣押。

連環打擊讓小米在印度的處境愈發艱難。

來源 | 經理人融媒體中心

印度政府再對小米發佈通告。

根據多家媒體報道,印度財政部下屬的執法局《Directorate of Enforcement》於6月9日通知小米和相關銀行,小米涉嫌違反該國《外匯管理法》《FEMA》,『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已扣押小米印度555.12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8.2億》資產,且扣押措施是正確做法。

意味著,上述凍結資金或將被正式沒收。

根據小米最新發佈的年報數據顯示,2022年小米全年營收2800億元,經調整凈利潤達85億元,而48億元的凍結資金已超過其去年凈利潤的50%。

若被正式沒收,對小米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48億元資金或被沒收

事實上,印度執法在2022年已經扣押了小米的上述資產。

2022年4月,印度執法局公告稱,扣押小米印度公司銀行賬戶中555.1億盧比,指控小米印度向三個外國實體匯出555.1億盧比,包括以專利授權費《royalty》為名的匯款;公告還曾指控,小米集團實體之間創建了各種無關的記錄,靠著這樣的掩飾,小米印度以專利費的名義向國外匯款。

此後的2022年9月30日,印度執法局曾再次發佈相似公告,據該公告,小米對扣押行動進行了申訴,印度政府因此按照《外匯管理法》設立了評審機關《Adjudicating Authority》,但評審機關再次肯定了印度執法局的扣押行動。

此次通知印度強調其扣押措施是『正確的』。

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和德意志銀行三家銀行也收到了通知。

公告稱,這些銀行違反了印度銀行聯邦應急管理局第10《4》和10《5》條以及印度儲備銀行發佈的指示,允許小米以專利費的名義通過銀行向外匯款,而沒有進行盡職調查,也沒有向小米驗證任何基礎技術合作協議。

根據小米最新發佈的年報數據顯示,2022年小米全年營收2800億元,經調整凈利潤達85億元,而48億元的凍結資金已超過其去年凈利潤的50%。

若被正式沒收,對小米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印度市場一直是小米國際化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Redmi系列手機,以印度市場為基石,再拓展至發達市場。

2014年小米進軍印度市場,2017年小米成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並連續4年穩坐頭把交椅,Canalys研究顯示2022年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份額達到了20%,為小米貢獻主要海外營收,2022年境外營業收入1378億元,占到總營收的49.2%,印度和歐洲市場貢獻了主要營收。

不過印度政府的連環打擊,讓小米在印度的處境愈發艱難。

2021年12月,印度稅務局對小米發起稅務調查。

2022年1月5日,印度稅務情報局向小米印度發出通知,要求追繳2017年4月1日-2020年6月30日期間所欠65.3億盧比《相當於人民幣5.6億元》的進口稅款。

印度方面認為無論是小米印度還是其合約制造商,均未將小米印度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金額』計入其進口商品的評估價值,此舉違反了印度《海關法》與海關估價規則的規定。

小米隨後提起訴訟。

不僅如此,小米、OPPO、vivo等國產廠商還將在印度市場面臨著新的挑戰。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印度政府要求中國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智能手機制造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擔任高管職位,並在印度業務中引入印資股權合作夥伴。

銷售情況來看,與印度政府的持續糾紛一定程度上加劇小米印度市場的不穩定。

根據Counterpoint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9%至3100多萬部,小米也被三星和vivo反超,從第一跌至第三。

2023仍是承壓之年

5月24日小米發佈最新財報,2023年一季度實現營收595億元,同比下滑18.9%;經調整凈利潤達人民幣32億元,同比增長13%,已連續五個季度營收下滑。

具體到各業務——

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同比下滑23.6%至350億元,出貨量同比下滑21.1%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30.4百萬部,出貨量排名依然保持第三,但市占率下降2個百分點至11.3%。

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的ASP(智能手機平均銷售單價)也同比減少3.1%至1151.6元。

智能手機業務『量價齊跌』,延續2022年全年頹勢。

浙商證券分析師謝晨表示,公司手機出貨量下降較快的主要原因是印度地區的出貨量及市占率的持續下滑,而其他地區並未能有較好的出貨量彌補。

智能手機賣不動了,而原本被視為新增長極的IoT產品,銷量也開始承壓。

Canalys報告顯示,一季度內,全球個人電腦市場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的總出貨量下降了33%至5400萬臺,連續四個季度出現兩位數下降。

具體到中國大陸市場,個人電腦出貨量同比下降24%至890萬臺。

反映到小米財報上,其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同比下滑13.6%至168億元,其中智能電視和筆記本電腦收入為47億元,同比下滑24.2%。

其他業務方面,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同比下滑1.2%至70億元;而備受關注的造車業務目前仍在投入期,去年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超過30億元,呈逐季遞增態勢,四個季度的投入分別為4.25/6.11/8.29/12億元。

業務收入紛紛下滑之際,小米還能實現凈利潤的同比增長,主要原因是過去一個季度的降本增效策略,其在一季報中提及『規模與利潤並重』為核心的既定經營策略,註重降本增效。

成效來看,公司整體毛利率提升2.2個百分點達到19.5%,創歷史新高。

公司該季整體費用為94億元,同比降低6.4%。

銷售及推廣開支同比減少21.9%至41億元,主要是由於包裝與運輸開支和宣傳及廣告開支減少所致。

整體存貨金額為426億元,同比下降24.1%,為近9個季度以來的最低水位。

雖然利潤和毛利率表現該季好轉,但預期難言樂觀。

謝晨表示,展望二季度,由於全球宏觀經濟的挑戰,全球手機出貨量或仍保持低位,預計公司手機出貨量同比仍將下滑但是降幅收窄至8.47%左右,出貨量到達約3579萬臺,ASP維持在1100元水平。

浦銀國際證券分析師沈岱表示,受到短期智能手機需求疲軟的影響,今年上半年預計小米的業績依然承受壓力。

2023年對於小米而言,卻依然是非常艱難的『承壓之年』:核心的手機業務顯現疲態,小米正變得危機四伏,傾註資本、資源以打造智能汽車所能承載的想象力,未來是否可以支撐起小米的基本盤,答案未知。

二級市場方面,公司股價自4月中旬以來持續調整,截至6月14日收盤,公司股價累計跌19%。

參考資料:

1.《小米連續五個季度營收下滑 何時迎來業績拐點?》,財新網。

2.《角逐印度手機市場,小米、OPPO們遇到了「新挑戰」》,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