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從手機漲價開始。

小米造車,從手機漲價開始。

小米改變了自己的風格。

過去數個季度,小米營收持續下滑,甚至在去年一度出現虧損狀態,在5月24日發佈的一季度財報中,小米營收為595億元,同比繼續下降19%,回到了2020年初的水平。

而在營收下滑的另一面,卻是毛利率達到19.5%,創下近三年新高,凈利潤達到42億元,上一次利潤這麼高的時候,還是小米股價30塊的日子。

營收下滑利潤上升,以賣手機為主營業務的小米經營思路似乎發生了一些轉變:

賺錢比市場份額更重要。

誠然,一方面整個手機市場正在萎縮,2022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僅為2.7億臺,已是持續六年下滑,且伴隨著蘋果銷量逐年提升,留給其它品牌的空間越來越小,曾經新機動輒打七折促銷,以價換量的路越走越窄。

另一方面,小米造車是真需要錢。

從最新的一季度數據來看,小米造車相關的研發投入為11億元,而蔚小理一季度的研發投入分別為30.8億元,12.4億,18.5億元,這還僅僅是研發,在小米汽車正式交付產生現金流之前,配套的團隊、設施等等都需要持續不斷的從小米集團中抽血。

這意味著小米集團接下來至少有兩個問題要解決:造車的錢從哪來?造出來的車賣給誰?

01少促銷,多賺錢

2023年3月,在小米的年報會上總裁盧偉冰表示,小米未來的新戰略為『利潤與規模並重』。

在漢語博大精深的語境中,所謂的並重都會有明顯的傾向性。

而小米想要的顯然是利潤優先。

在營收逐季下滑的情況下,毛利率創下新高,凈利潤收回失地。

從收入結構來看,小米三大主營業務分別是手機、IOT以及互聯網服務,其中拖累毛利率,並帶動其它兩塊業務收入提升的主力,還是占營收比重60%上下的手機業務。

從財報來看,本期手機業務改善非常明顯,毛利率由去年四季度的8.2%,提升到了當期的11.2%,足足增長了3個百分點。

這種情況下,原來三部手機才能實現的利潤,現在賣兩部手機就差不多了,而這也是小米盈利能力改善的根本原因。

在手機整體銷量下滑800萬臺的情況下,毛利率的提升顯然不是通過規模效應實現的,隻是因為小米減弱了降價促銷的力度。

回溯近幾年小米旗艦機的發售價,作為品牌標桿的旗艦機,其價格基本都維持在3999元的水平,不僅沒有大幅度提高,甚至在2021年的小米12還一度嘗試更低的3699元始發價。

按小米的慣例,旗艦機發佈後過不了多久就會在各種電商大促上降價,去年雙十一當晚,小米的Redmi 9A力壓iPhone 14、iPhone 13雄踞京東手機銷量競速榜榜首,盡管他是2020年上市的老手機,但靠著600元的低價,還是把廣大消費者香哭了。

但今年,小米並沒有復制以上策略

以小米旗艦機為標準,復盤小米最近四年的6.18促銷,前三年的降價幅度均在10%以上,但今年小米13降價幅度僅為7.5%,為歷史新低。

甚至有網友調侃,今年打完折的小米13,比去年的小米12的折前價格一模一樣,感受不到降價。

另一邊則是降價促銷的頻率,今年三月初京東推出百億補貼以對抗拼多多,但在三月底,我們無法從百億補貼的活動中找到小米手機。

而在京東的百億補貼中,iPhone 14系列最高的補貼金額為2060元。

以上兩點體現在財報上,就是小米銷售費用的大幅度降低,2023年一季度僅為41億,相比2022年四季度減少了18億,降幅超過30%。

雖然全球少賣800多萬臺手機,無論是中國還是海外的市占率都有所下滑,但每臺手機能賺的錢確實是更多了。

但問題是,對小米的高端化戰略來說,僅僅是毛利率的提高還不夠。

02更高端的用戶

對電子產品來說,高端化的核心並不是產品的高端化,而是用戶群體的高端化。

如果蘋果的用戶群體都是用花唄分24期買iPhone,蘋果顯然也不具備如此強的盈利能力。

賺有錢人的錢,才能更加有錢。

而衡量客群的核心指標,是平均售價《ASP》。

小米最新一期的ASP為1151元,雖創下單季度歷史新高,但拉長時間來看,基本都在這一千多塊錢附近徘徊,等於是說小米整個用戶群的平均消費能力,就是1000多一臺的手機。

與之對應,蘋果每賣一部手機,光利潤就有1400多元。

差距是和同行比出來的,同樣是賣手機的,國內市場整體的均價從2019年的2685元,提升到了2022年的3355元,三年間的年化增長率為7.7%,而小米同期的均價僅從980元提升到1151元,三年間的年化增長率為4.3%。

手機出貨均價上不去,首先會影響小米的生態圈部署。

作為天然的流量入口,手機均價與後續的用戶變現往往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衡量用戶價值的另一個指標,則是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

就像最近盛傳的一個段子,說互聯網公司都應該感謝B站,因為它把整個互聯網上最沒有價值的用戶都篩選出來了,ARPU常年在個位數徘徊。

而小米最新一期的ARPU值僅為11.8,同比下降12%,如果拉長來看,小米ARPU的上一個高點為19年Q4的18.4元,已經連續下滑14個季度。

小米的MIUI用戶為5.95億人,其中有4.5億是海外用戶,且以印度市場為主。

由於用戶屬性和市場不同的原因,支撐用戶價值的廣告服務在海外異常疲軟。

本季度,海外用戶的ARPU僅為4.01元,國內大約在35元左右。

雖說國內被海外嚴重拖後腿,但二者其實都是下滑態勢。

無論是手機出貨均價還是用戶價值,小米都沒有突破,換句話說,雖然產品變高端了,但用戶群體的高端化,其實並沒有實現。

中國手機市場的巔峰期是2016年,當年銷量為4.69億臺,此後連續6年下滑。

截止2022年,中國手機市場的銷量僅為2.71億臺,減少了近2億臺。

在這種情況下,減少促銷、提高盈利能力,也許是商業上更加穩妥的選擇。

03一切為了賣車

造車本就是個燒錢的活兒,相比於新勢力們靠融資度日,小米集團能通過手機業務創造現金流,甚至是通過調整戰略獲取利潤以加大對造車業務的支持。

但另一方面,小米現有的用戶群體,是否可以與小米汽車的定位相匹配。

按照小米的規劃,小米汽車將於明年上半年正式上市,根據市場流出的配置信息來看,首款小米汽車定位為中高端純電動轎跑,推測售價為26-30萬。

結合新能源車與手機市場的價格帶,小米1151元的均價對應最底部的21%。

而小米汽車定價26萬,卻對應新能源車界的最頭部26%,兩者其實並不是一個定位

換句話說,小米在手機市場的形象更多還是性價比,如果要銷售定價對標特斯拉的新能源車,勢必需要改變自身的品牌形象,不促銷降價可能是為數不多的手段之一。

造車對於小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況小米一直以來的戰略就是軟件+硬件形成的生態圈,手機與新能源車本身就有極高的協同作用,堪稱最有價值的物聯網設備,要不然蔚來也不會喊出造手機的戰略了。

同時作為線下渠道的小米之家天然就是最好的銷售場景,看看華為實體店和問界就知道了。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雷軍喊出『造車是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的口號了。

隨著造車產業鏈的成熟,造車本身已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能夠活下來卻不容易,反觀所有倒下的新品牌,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現金流斷裂,沒錢倒閉。

正在舞臺中央的『蔚小理』,2022年的研發投入,均超過了50億元,最多的蔚來甚至超過了100億元。

並且從趨勢來看,由於競爭越來越激烈,每年的研發投入呈現出明顯的增長。

也正是每年的高額投入,虧損也成為常態,『新勢力們』也常常被媒體計算還能虧幾年,而虧損最嚴重的蔚來,已經開始被專業投資者詢問『當下有沒有融資需求』。

此前雷軍曾表示,小米造車兩年時間,研發費用和工廠建設已經花了60億,到第一輛車交付時,大概要花180億元。

如果算上渠道建設、營銷推廣、建廠等等還要再花100億元,加在一起300億元花出去了。

目前,小米的研發團隊已經超過2300人,遠超於初期800人的小團隊,僅人員工資一年就需要數十億。

而去年小米整體的凈利潤隻有25億元,如果還是保持原狀,很難支撐的起小米未來的研發開支。

當然雷軍也可以發發朋友圈,找圈內大佬來融資助拳,但這怎麼也比不上小米自己靠主營業務利潤支撐來的穩妥。

但如果雷軍真決定未來幾年犧牲手機市場,轉而提高利潤水平以支撐小米造車的話,可能還是和當年關羽一樣的問題:

我先集中兵力打下樊城,再回過頭來救荊州。

[1]小米各期財報

[2]小米造車兩年的三個關鍵詞:50億、401項專利、2300人,智東西

[3]雷軍也『帶不動』小米汽車,燃財經

[4]擊敗雷軍造車的,居然是小米手機,金角財經

[5]小米不生產手機,卻為何要自建工廠造車呢,汽車工程師之家

[6]小米同時研發兩款車,首款車預計 26 萬-30 萬元起售,晚點Late Post

編輯:張澤一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張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