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裝了!印度正式通知,小米涉嫌非法轉移資金,直接沒收48。

中國與印度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是有一定相似性的,例如兩國都是古文明的發源地、發展中國家,但是中國的發展程度是更高的。

印度卻不以為然,覺得自己牛到不行,甚至有印度專家稱:中國追上印度還需要30年!

一、在印度的小米

6月11日,印度對小米發出了最後通牒,負責打擊金融犯罪的印度機構認定小米公司非法地向國外轉移資金,已經涉嫌觸犯了『外匯管理法』。

這次不裝了!印度正式通知,小米涉嫌非法轉移資金,直接沒收48。

除了在印度的小米分公司被查之外,相關的銀行也被查了,這就包括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

他們涉嫌違規的理由是沒有對非法轉移的資金進行調查,同時還在文件不齊全的狀況下就允許以『專利費』為由向境外匯款。

早在去年的4月30日,印度便著手凍結了小米的資產,總金額達48億人民幣。

說是凍結,但這48億的資金基本都進入印度政府的錢袋子裡了。

根據小米集團的財報,小米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凈利潤才32億元。

印度就憑借一紙文件,就將小米經營多年的成果推倒,甚至小米還要倒貼錢。

印度雖然說著咖喱味的英語,但是一手『空手套白狼』卻玩得極妙的。

小米是在2014年入駐印度的。

經過三年的經營,小米已經成為印度國內的『頭牌』。

正所謂『槍打出頭鳥』,印度政府看不慣一個中國品牌手機自己國內『橫行霸道』。

從2022下半年,三星超越了小米成為印度境內的第一品牌。

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小米不僅位列第二,中國vivo、oppo也超過了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

小米在印度市場的受挫,很難說沒有和印度政府沒有聯系。

在2021年底,小米就被印度政府針對了。

印度聲稱小米『逃稅』,要求小米補上稅款5.6億元人民幣。

印度因為什麼說小米逃稅呢?

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因為要使用高通的產品,所以向高通支付了一筆特許權使用費,這個費用的性質就與用別人版權、需要支付版權費一樣。

但印度方面稱這筆特許權使用費是屬於進口產品,在支付的時候沒有上繳進口稅,因此要求小米補繳。

關於特許權使用費到底需不需要額外支付稅費很難界定,每個國家的處理方式也確實不同。

之前也有美國公司Godaddy也因此與印度有爭議。

最後小米究竟有沒有補繳並沒有明確表態,但印度政府在去年凍結的金額可遠比5.6億多多了。

除小米之外,在印度其他的中國智能手機品牌也紛紛被查,比如說vivo。

4月份凍結完小米的資金之後,印度就以『反洗錢』的名頭調查vivo及相關的23家公司,下一步印度便凍結了vivo在印度的資產。

oppo也不能幸免,oppo在印度的分公司同樣被要求補繳稅款。

印度的理由仍然不變,oppo在交易帶有特許權使用權的進口產品時沒有支付進口稅,因此也對oppo下達了補款通知。

印度的針對都是在印度受到歡迎的智能手機品牌,但這背後也反映著中印的競爭更加激烈、中印關系更加緊張。

二、中印關系的縮影

在印發展的中國企業都受到了印度稅務部門的突擊,甚至說連為印度民眾提供了幾十萬就業的富士康也不能幸免。

但可能就因為富士康提供了廣大的就業機會,所以它還沒被罰款或者凍結資金。

就在上月,富士康向印度政府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芯片工廠建設補貼,但印度政府以簡單的『不符合政府標準』回絕了。

雖然印度政府沒要,但是印度特倫甘納邦自己向富士康請求了五億補貼,打算建設起自己的『富士康』工廠。

為了更好建成,印度還打算派一個小團隊前往中國學習。

因為印度方面自己也知道,富士康大部分工廠在中國,並且在中國的運營體制、業務對接都是更成熟的。

因此,印度想要自己做好是肯定是向我們學習的。

一位印度的官員也說出了印度的用心,他稱研究好富士康是如何與各個企業對接的,學習好之後『撬走』富士康的合作對象,說服他們與印度展開合作。

中國與印度的關系很微妙,一方面中國與印度有相似的歷史淵源與國情,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發展是永恒的命題。

另一方面,兩個國家都位於亞洲,難免有競爭、有對比。

三、結語

企業在國外受到的打壓其實是國際關系的體現。

雖然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關系一波三折,我們國家既要與其展開交流,也要防備『卸磨殺驢』!

親愛的寶寶,如果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贊點關注,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