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很看重印度的市場,經過十多年的佈局,小米已經在印度設立了自己的手機生產線,並且做到了本地化、自給自足。
不過小米在印度的待遇卻不太好,首先印度給小米開了五億五千八百萬的罰單,理由是逃稅。
隨後,印度以不合法的方式向三個公司繳納專利費為由,對該公司開出了48億美元的罰單。
隨後,小米開始了與印度公司的合作,以擴展其在印度的制造。
有小米做後盾,『印度制造』或將發生蛻變,據國外媒體報道:『印度制造』將取代『中國制造』。
對於許多外資企業來說,印度是一個『噩夢』,網絡上有一種說法,叫做『印度人賺的錢,印度人花的錢,他們隻想把錢帶回家』這個說法不是沒有根據的,而是許多外資企業的切身體會。
微軟,谷歌,亞馬遜, vivo,諸如此類的公司,都在印度吃了大虧,要麼被罰了款,要麼被凍結了資產,要麼被反壟斷了。
外資企業認為自己是合法的,但印度卻有足夠的理由對他們動手。
一些公司因為不能容忍印度的商業環境而從印度市場撤出。
令人驚訝的是,小米在被印度開出了48億的罰單後,非但沒有抽身而退,反而進一步擴大了在印度的市場份額。
為了拓展印度的無線音響消費市場,小米已經和印度的 OEL公司達成了協議,將在印度制造無線音響產品。
除此之外,小米還與另外一個印度制造企業——迪克森集團達成了合作,為當地的配件市場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合作夥伴。
這要是放在之前,小米去印度做點什麼都沒人會說,甚至可能會被中國人認為是小米進軍印度的機會。
能在海外賺到這麼多錢,成為最頂尖的銷售員,這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但印度卻給了小米沉重的一擊,一月份因為小米逃稅而被罰款五億五千八百萬,四月份又因為小米給三個公司的專利費,被印度查扣了小米在印度價值四十八億人民幣的財產,這與印度《外匯管理法》相違背。
僅僅一年多,小米就在印度損失了超過五十億,要知道,小米在印度發展十年都沒有這樣的收入,簡直就是白白為印度人賣命,甚至還要自己掏腰包。
如果是其他公司,早就放棄印度市場了,但小米公司卻選擇了加大投資力度,與印度的 OEL公司、迪克森公司合作,增加印度的產量。
小米可能還有些不服氣,畢竟他們已經在印度站穩腳跟了十幾年了,怎麼可能說退就退?如果他們想要東山再起,就必須加強和印度公司的合作,將自己和印度公司綁在一起,讓印度政府不敢輕舉妄動。
有了小米的扶持,印度制造業或將發生一場蛻變。
小米將加大對印度制造業的投資力度,使印度制造業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電子產品供應鏈。
不僅僅是小米,美國蘋果也加大了對印度制造業的投入,將更多的 iphone放在了印度。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個人會見了印度首相,並對其在印度市場進行了積極的展望。
根據外國公司的投資情況,
一些外國媒體說,印度的產品或將取代中國的產品?有沒有搞錯?只要看一眼印度制造業各個領域的狀況,就會明白這一點。
首先是印度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公路、橋梁和港口都比較落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制造業的發展。
制造業需要將上、下遊的供貨商串聯起來,供貨商與供貨商之間的貨運依賴於良好的交通條件。
六月四日,印度恒河上的一座橋倒塌,損失了171億盧佈。
印度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大橋倒塌的情況了,連基礎設施都這麼差,那基本的制造技術就更不用說了。
其次是勞動力質量,印度的勞動力質量比較差,缺少所需的技術與訓練,造成了制造業的低效。
蘋果公司在印度的產品質量隻有百分之五十,如果印度的產品一直這麼差的話,恐怕很難在國內站穩腳跟。
從主觀上看,印度政府的政策比較復雜,投資環境比較多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其制造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很多外資企業原本信心十足,認為可以從印度市場上大撈一筆,得到豐厚的回報,但最後卻是一敗塗地,連印度人掙到的錢都拿不走,隻能是竹籃打水一片。
同時,中國的市場也始終是一個公開和協作的市場,為外資企業創造了一個好的商業環境,這也是中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的一個主要因素。
因此,印度生產取代中國生產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印度生產仍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