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被凍結48億元:品牌出海印度為何這麼難?

6月13日,#小米回應被印度沒收48億元#詞條登上各大平臺熱搜榜,引發了網友廣泛關注。

不久前,印度執法局《ED》發佈文件稱,已正式向小米印度、該公司相關高管以及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發出通知,指控小米違反《外匯管理法》《FEMA》,『非法向外國實體轉移資金』。

為此,該機構已在去年凍結了小米555.1億盧比《約合48.34億元人民幣》資金,本次通知意味著這筆資金可能會被全部罰沒。

小米公司則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並重申在印度的經營遵循一切本地法律法規。

小米被凍結48億元:品牌出海印度為何這麼難?

小米印度公司此前回應

小米與印度,一個是中國科技圈的頭部品牌,另一個是中文互聯網討論熱度極高的國家。

作為從2014年就進軍印度市場的第一批中國手機廠商,小米憑借獨到的經營戰略以及產品本身所追求的極致性價比等,很快就在印度手機市場站穩了腳跟。

小米產品受到當地人的喜愛,僅用三年時間就收獲了『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名號。

截至目前,小米不僅在印度建立了7條生產線,還雇傭了2萬名印度員工,實現了印度本地化運營。

可以說,小米不僅為印度帶來了好產品,還為當地提供了不少的就業崗位。

這樣的企業,理應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到底是為什麼,讓小米被開出了『48億元《人民幣》』這一印度當局迄今為止最大數額的扣押?

被凍結48億元:小米與印度的分歧何在

2022年5月1日,印度執法局表示,調查發現小米集團以假冒支付版權費的方式非法匯款給外國實體,根據1999年《外匯管理法》相關規定,印度當局對小米集團在印度當地的銀行賬戶555.1億印度盧比進行了扣押。

印度方面認為,小米印度公司向高通以及中國北京小米移動軟件公司匯寄專利許可費和特許權使用費的相關文件,這些費用未計入其進口商品的交易價值中,因此構成偷稅漏稅行為,需要向其重新征稅。

印度執法局《ED》文件截圖

小米印度公司表示,這筆費用超過84%的部分是付給美國高通集團的特許權使用費,用以使用相關標準關鍵專利《SEP》,以及小米印度版智能手機中的知識產權等。

『如果沒有這些技術,我們的智能手機就無法在印度運行』

小米印度公司還表示,高通方面可以證實,這些費用隻和在印度銷售的手機有關,不涉及其他國家和地區;該款項是通過獲批準和授權的銀行支付的,是合法的商業行為;此外,小米印度公司在印度境外不擁有或持有任何資產。

盡管小米一直稱自己從事的是合法的商業行為,但印度方面似乎並不理會,雙方各執一詞,始終未能達成和解。

不過,有關專家表示,小米印度公司還擁有繼續上訴的權利。

圖/攝圖網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小米海外業務的規模仍在逐步擴大中。

2022年,小米集團境外收入占總收入的49.2%,其中主要來自印度及歐洲。

今年5月份,小米印度公司還宣佈,將通過與印度電子制造商Optiemus合作,在該國生產無線音頻產品,以擴大其在印度的制造規模,並覆蓋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以外的產品。

小米印度公司還強調,其目標是到2025年,將本地生產的零部件采購量提高50%。

根據小米2022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小米調整後的凈利潤為85.18億元。

這樣算下來,48億元約占小米年度凈利潤的一半以上。

2023年一季度,小米營收595億元,凈利潤32億元,48億元遠超該季度凈利潤。

雖然小米印度公司的業務還在正常運營,但這筆不小的凍結金額,無異於在小米印度公司的『大動脈』上來了一刀。

印度 何以被稱為『外企墳場』?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小米公司第一次被印度政府『針對』了。

報道顯示,2021年年底以來,印度政府部門連續以逃稅、做假賬以及違反外匯管理法為由,突擊搜查小米印度公司,扣押公司巨額資產。

小米印度公司也曾曝出,印度執法機構在問詢該公司高管和家人時使用極端威脅手段,脅迫他們按要求供述。

不止是小米,其他在印中資手機企業也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印度當局的『特殊關照』。

2022年7月,OPPO被指控逃避關稅439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38億元。

同月,vivo的119個印度相關銀行賬號被印度執法局封鎖,總額達46.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億元。

印度執法局在相關聲明中指控稱,vivo印度公司為逃避納稅,將6247.6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55億元》匯往中國等地。

有趣的是,在嚴格監管外資企業這件事上,印度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一視同仁』。

2008年,印度稅務部門給微軟開了張70億盧比《約8545萬美元》的罰單。

2013年,印度監管部門認為IBM謊報了2009財年的營收,要求其補交535.7億盧比欠稅稅款,折合8.66億美元。

2014年,三星在印度被罰稅2億美元。

2023年1月,印度稅收情報局指控三星對遠程無線電頭錯誤分類,試圖規避172.8億盧比進口關稅,約合2.12億美元。

外企在印度頻頻遭遇打壓,是印度被稱作『外企墳場』的重要原因。

相傳,外貿圈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如果你在危險的熱帶叢林中碰到一個印度人和一條蛇,你先殺死哪一個?』答案是印度人,因為他們『無法預料』。

世界銀行發佈的《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印度被認為是 『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背後的原因主要與當地『陰晴不定』的法律有關。

以本次事件中小米被指控違反的印度《外匯管理法》為例,該法制定於1999年,彼時的印度剛剛度過了其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危機,開放不久的印度市場整體上對外資進入持歡迎態度。

但同時,印度又對外資進入後是否會再次破壞本國外匯儲備,引發新的經濟危機心有餘悸。

因此,印度在《外匯管理法》第4條中對外匯規定了極其嚴格的管理措施,但在實際執行時,又允許作為《外匯管理法》執行機關的印度儲備銀行《RBI》通過頒發『特許銀行』資格等方式,來靈活掌握監管尺度,方便外資在印設立的企業日常經營中所不可避免的大量外匯轉賬。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該條法律為企業在印經營設置了極高的合規門檻。

與此同時,該條缺乏清晰明確的解釋,在實際適用中的標準曖昧不清,可操作性很強。

6月13日,印度媒體還報道稱,印度政府要求小米、OPPO、vivo等智能手機制造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擔任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首席財務官和首席技術官等關鍵職位。

政府還指示它們將合同制造工作委托給印度公司,開發有當地企業參與的制造流程,並通過當地經銷商出口。

印度政府開出這些條件,要求在印中資企業加快『印度化』,並最終成為印資企業。

同時,印度還希望中資企業幫助印度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地位。

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倡議,希望將制造業在印度GDP的比重從15%提升至25%。

也正是在這一年,包括小米在內的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開始進入印度市場。

小米、vivo、OPPO這些中國手機品牌一度占據印度超過75%的市場份額。

但發展至今,印度市場的諸多不確定性也讓包括他們在內的許多外資企業深感憂慮。

印度市場有吸引力嗎?當然有。

聯合國曾預估到今年年中,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有人的地方就有消費,對手機品牌而言,在中國及世界發達市場增長見頂的情況下,印度龐大的人口規模提供了可觀的需求。

中國品牌出海之旅任重道遠

對小米而言,在印度佈局的近十年,挑戰與成就皆在。

遭遇資金凍結實屬不幸,其品牌出海之旅仍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小米為何能夠出海成功?首先是其前瞻的戰略眼光。

在印度市場還沒有眾多品牌角逐的十年前,對自身品牌有明確定位的小米,關注到了印度的發展潛力。

彼時的印度,發展水平盡管較為落後,但其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及勞動力優勢不可忽視。

此外,針對印度定制本土化的功能和服務也是小米能夠收獲成功的關鍵一環。

如MIUI印度版就整合了當地眾多的內容供應商,保障內容豐富的同時又體現出了差異化、個性化。

細節方面,MIUI還推出了印度風的系統主題、支持印度傳統日歷顯示等功能,諸多細節方面的體驗和改善,無疑得到了印度用戶好感,也足見小米之用心。

好景不長,隨著2020年中印關系的緊張,印度國內反華情緒高漲,中資企業在印營商環境急劇惡化。

圖/小米公司

目前,小米仍然是印度市場上的重要智能手機廠商,2022年占據了21%的市場份額,領先三星的18.1%和vivo的15.9%。

但同時,受宏觀經濟惡化、換機周期延長等因素影響,全球手機市場表現萎靡,小米的份額已經同比下跌25%。

印度發展本土制造業的戰略無可非議,但其『先引進 後‘打劫’』的做法卻並不高明。

從短期來看,此次『小米事件』並不會改變各大企業進軍印度的大方向。

但這也無疑為他們敲了警鐘:來印度做生意,自己是否做足了準備?

擁有重工業基礎、豐富勞動力資源、龐大潛在市場的印度貌似是一塊肥肉,但或許,當你看上了它的利潤的同時,它也盯上了你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