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請勿抄襲和搬運,違者必究
印度對發展制造業有非常大的需求,所以不斷引入小米,OPPO等國外廠商到印度投資。
剛開始印度非常熱情,提供各種優惠政策,成功讓小米在印度建造生產線,為印度創造2萬個工作崗位。
可是印度制造業要迎來大反轉了,小米以一己之力打斷了印度的國運。
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有著龐大的勞動力資源,但其制造業發展相對滯後。
印度政府一直在推動制造業發展,以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
在過去幾年中,印度實施了『Make in India』計劃,以吸引外國投資和技術,並提高本國的制造業競爭力。
印度也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鼓勵制造業采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不過僅憑印度本土制造實力是不夠的,雖然人口中國,但在制造業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力資源不足、行政程序復雜等,這些問題制約了印度制造業的發展。
如果印度制造業能崛起,那麼以印度趕超中國的人口優勢,將發揮巨大的人口紅利。
只要在高端制造業站穩腳跟,印度成為第二個『中國市場』也未必不可能。
這將改變印度的國運,從此印度GDP飛速增長,印度民眾也能過上好日子,在國際社會上迎來更多的關注。
如此大的吸引力促使印度把時間精力都放在了發展制造業,可過猶不及,印度太著急了,暴露出狼子野心,對小米出手就是最好的證明。
印度以違反《外匯管理法》沒收了小米48億元人民幣的資產,還因為偷稅漏稅的問題對小米罰款5.58億元。
印度接連出手,把小米在印度十年的佈局給徹底打破,還倒貼一大筆錢。
小米的遭遇讓人看清了印度的真面目,雖然之前也有不少外企在印度遭遇過罰款,亞馬遜、三星、可口可樂、OPPO等等又一個算一個,不是被罰款就是被凍結資產。
但還是有人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印度真的是基於維護法律法規,所以才被盯上。
一兩家公司被印度盯上是偶然,十幾家公司都有同樣的遭遇,就不是企業的問題了,而是印度想要瘋狂掠奪外企的資源。
想方設法把他們的資產留住印度,然後用於投資印度制造業,解決印度人口的就業問題。
印度本土企業根本不是外企的對手,原本印度想通過引入外企刺激本土企業發展,沒想到外企進入以後徹底沒有了本土企業的出頭之日。
就拿智能手機市場來說,中國手機品牌常年霸榜,三星加上蘋果也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印度的手機品牌市場份額幾乎從未進入過前五,市占比隻有百分比個位數,甚至更少。
本土企業不給力怎麼辦?外企賺了錢把資產帶走怎麼辦?印度制造業發展不起來怎麼辦?面對這些問題,印度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磨刀霍霍向外企。
業內廣泛流傳這麼一句話:『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很多外企都驗證了這句話,並且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過去幾年,已經有上千家外企逃離印度市場,未來恐怕還會有更多的外企選擇離開。
因此印度心心念念的制造業將迎來大反轉,小米以一己之力打斷了印度的國運,用近50億的資產買了一個教訓,也讓更多的外企看到印度真正的嘴臉。
讓他們知道,想到印度市場做生意,就必須做好賺不了錢的準備,就算賺錢了,也未必能把錢帶走。
沒有了外企的投資,印度制造業想發展起來怕是很難了。
外企在投資和建立制造業基地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機會,有助於印度制造業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外企還可以提供資金、設備和原材料等資源,幫助印度制造業在短期內實現快速發展。
如果沒有這些外部資源的支持,印度制造業在硬件設施、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和市場開拓等方面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
路是印度自己選的,外企本可以為印度制造業做長期發展的貢獻,是印度親手將外企推開。
除非印度及時回頭,糾正錯誤的做法,為外企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也許能出現轉機,否則失道寡助會成為印度的命運。
同意的請點贊,歡迎轉發,留言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