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這片土地上,中企的命運可謂是坎坷。
不僅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還要處處承受和提防印度方面的各種『殺豬盤』。
近日,小米就遭遇了莫迪當局的重拳出擊,被凍結了48億人民幣的資金,並被強制要求在未來更換高管和合作夥伴。
這一事件引發了外媒的關注,他們甚至認為印度方面的做法是在『搶掠』和『殖民』中企。
小米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智能手機品牌之一,也是印度最大的海外投資商之一。
自2014年進入印度市場以來,小米憑借其創新性和超高性價比,迅速贏得了印度消費者的青睞,並成為該市場最受歡迎的智能手機品牌之一。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手機在印度市場的占比超過了60%,小米手機占比22%,位列各品牌手機排行榜的第一名。
小米不僅在印度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也為印度社會和經濟作出了貢獻。
在印度境內,小米已經建設了7座工廠,每年帶動超過2萬個就業崗位。
同時,小米還積極地向印度的初創企業提供支持和投資,幫助當地的初創企業打造一個應用生態圈。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小米也面臨著種種挑戰。
2022年初,印度相關部門以『各種理由』對小米處以65.3億盧佈的罰款;2022年中旬,又以違反『外匯管理法』凍結小米賬戶上的555.1億盧比。
受此影響,小米在印度的銷售持續下滑。
這些罰款和凍結是否合理合法?小米公司堅稱,這些錢是合法支付的版權費用,並對印度方面的裁定提出申訴。
然而,印度法院並沒有給予小米公正的審判,而是以所謂的違反『外匯管理法』確認上述處罰。
這樣的結果,不僅讓小米大失所望,還讓一眾在印中企『心寒』。
可更讓中企想不到的是,『殺豬盤』似的『搶掠』之後,等來的卻是莫迪當局計劃對小米等中企『殖民』。
對此,外媒直接表示,小米事件鬧大了。
據印媒報道,莫迪當局近來向小米、OPPO、Realme 和 Vivo 等中企提出了一項新的要求,即這些手機制造商將來必須引入印度資本,並且必須由印籍人士擔任 CEO、CTO、CFO 等重要職務。
此外,莫迪當局要求在未來會將印度的合作制造商分配給這些中企,以便通過與印度企業或帶有印資的合資企業來提高當地的制造能力,並在雇用當地分銷商的同時增加印度當地的出口。
莫迪當局的這些新要求,顯然是相當於向中企『殖民』,以此壓制中企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保護印度本地企業的利益和市場競爭力,以及提高印度在手機產業鏈中的收益和話語權。
然而,這些要求也可能給中企帶來很大的困難和風險,比如管理層和董事會的控制權、品質和服務的保障、合作方的選擇和信任等。
這些要求也可能違背了世貿的規則,損害了中企的合法權益,影響了印度的營商環境和發展潛力。
印度方面的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中企的合法權益,也影響了印度的營商環境和發展潛力。
一方面,中企在印度面臨著不確定的風險和成本,難以長期穩定的投資和運營。
另一方面,印度本地企業在莫迪的保護下,缺乏競爭和創新的動力,難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競爭力。
印度是一個擁有龐大人口的國家,其市場和潛力都十分驚人。
然而,如果印度方面一直堅持用『殺豬盤』似的『搶掠』或『殖民』來打壓中企發展,以維護印度本地企業的利益和市場份額,那麼印度就可能錯失了一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機會。
相比之下,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開放政策後,吸引了眾多跨國企業和投資者進入,為產業提供了更好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使中企得以短時間內學習和發展。
正是這些跨國企業的進入,帶來了新的市場和技術,激發了中國本土企業的活力和競爭意識,讓整個產業得以快速提升和進步。
要想真正崛起,莫迪當局需要認識到這一點,並采取更加開放和靈活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外企和投資進入。
同時,也需要承擔起推動本地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責任,提高本地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
隻有這樣,印度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實現真正的大國崛起。
同意點贊,歡迎轉發,多多留言,盡情分享。
原創不易,請勿搬運,以抄為恥,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