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針對小米事件,實際已經到了人盡皆知的程度。
印度之前在小米事件中的所作所為,實際已經快到了不要臉的程度。
畢竟,直接沒收小米高達48億元的資產,估計換誰誰都得急。
而在最近,印度人又在想方設法的安排印度人士進入小米的高級管理層,想要讓印度人來接手小米在印度市場的業務。
說實話,小米手機在印度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但是如果真的應驗了印度人的操作,小米在印度肯定會成為一家名存實亡的企業。
除此之外,印度企業還一心想擠入中國企業的供應鏈中,上至管理層,下到銷售服務人員,都要有印度企業的參與。
換個意思來說,這就是想要同中國企業分一杯羹,類似於企業殖民統治一般。
印度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慢慢拿回印度市場的主導權,將市場牢牢抓在自己人手中。
但是,印度的操作屬實有些荒謬了,所以才有外媒評價『印度這次又把小米事件給鬧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因為一直沒有實行相應地計劃生育限制政策,人口基數十分龐大。
除此之外,印度的國土面積並不算小,且整個地區文化大致相同。
在全球化經濟的趨勢下,印度憑借其人口紅利也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
就算印度人在我們的觀念中很奇葩很貧窮,但是印度的貧富差距很大,不過其發展水平並不低。
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離不開科技產業。
小米就是抓住了印度市場快速發展的契機,憑借在印度市場的發展,打響了自己的國際名氣。
其實小米在印度市場中的發展,其實與蘋果在印度十分相似,是由印度本地人開廠制造,這無疑讓印度人更容易接納小米。
早在2017年的時候,小米在印度就拿下了智能手機絕對的市場份額,接近31%,堪比中國市場的蘋果。
隻不過,隨著小米影響力的逐漸提升,一些相關企業也隨之一起發展壯大,而印度人偏偏又想要擴大自己在印度市場的占有份額,於是就有了小米事件的發生。
在去年的時候,印度首先發難,聲稱小米非法向其他國家實體匯款,這一行為違反了外匯管理法。
但是,小米當時給出了自己的強力回應,聲稱自己的操作完全都是合法的是商業行為。
當然,印度並沒有就此罷休,堅持認為小米違反了條例,對小米罰款的同時還要小米徹底向印度市場開放,並允許印度的合作夥伴買下一部分的股權。
例如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首席財務官等等。
除此之外,印度方面還聲稱小米應該以誰掌握的技術更加先進為標準,確定公司的實際控制權。
實際上,無論是印度提出的什麼要求,花錢買股份,或者以技術為由宣揚應當公平競爭等,實際都是為了拿到小米的控制權。
所有的法案和條例,實際上也是印度人一手制定的。
畢竟在他們的國家,想要改變條例內容,隨時都可以改變,畢竟最終解釋權也是歸他們所有。
但是這一行為,無非是直接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利益。
畢竟我們在印度建廠,也幫助他們科技發展和創新,並且還緩解了印度當地的就業問題,可以說對他們有很大的恩情。
但是現在他們的市場發展越來越快,就想要趕走中國企業,不過如果隻是趕走倒也無所謂,關鍵在於他們是要接受你的企業。
而且,還不是好聲好氣跟你坐下來談合作,而是通過罰款的同時恐嚇你離開印度,估計換哪家企業也受不了這窩囊氣。
很明顯,印度為了讓自家市場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已經是不要臉面了。
直接告訴中國企業,你想要在印度繼續發展,就得把你的企業徹底本土化,讓我們的人來掌握核心技術,把你的產業給我們。
印度的這一行為,無疑是自毀前程。
畢竟,印度現在的科技水平還沒有達到真正發達的地步,距離中國還有一定距離,貿然對中國科技企業做出這樣的惡劣行為,必然會使其他科技產業入駐印度受阻。
其他國家將不敢在印度建廠,這將大大打擊一些投資者的信心。
對此,中國網友對小米的處境非常擔心。
就算我們再怎麼利用當時的合同來聲稱自己的正當性,但是當印度要得到某些利益的時候,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吃相。
哪怕是面對外媒的輿論壓力,印度依然可以采取不理會的態度,這確實是讓人很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