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剛和小米簽訂合作,後腳松下就將空調產線搬離中國。
近日,日本媒體報道稱,松下控股公司將在 2024 年前,將中高端家用空調的生產線從中國移回日本。
這一過程將斥資100億日元。
根據小米和松下的合作內容,小米空調的部分產品將來可能會交給松下代工。
此次松下搬離產線,是否會間接影響到小米空調的生產和供應呢?
無奈撤離
據《日本經濟新聞》消息,在日本國內銷售的松下空調,除了最頂級型號外,約 9 成是在松下廣州工廠生產。
但從 2023 年起,松下的高端空調將悉數在日本本土生產。
2024 年開始,松下的中端空調也將改為在日本滋賀縣的草津工廠等地生產。
松下計劃在2024財年《明年3月開始》中將日本國內生產的份額比例從10%提升到40%,重新成為主力基地。
根據日媒的觀點,松下是為了順應貿易摩擦帶來的供應鏈不確定性,也希望推動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進程,以提升生產與運營效率。
據悉,松下為更改產地的投資約 100 億日元《約 5.04 億元》。
松下將采用零部件通用化、機器人生產等方法降低成本。
松下表示,回歸日本本土生產後,從下訂至交付的等待周期將縮短為目前的十分之一。
松下預測,回歸日本本土生產可帶來每年約 40 億日元《約 2.02 億元》的額外效益。
實際上,松下空調撤離生產線也是無奈之舉。
作為老牌日系家電,松下空調在中國市場已經陷入尷尬的地位。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2年1-7月其線下銷售額份額僅為0.27%,同比下滑0.25%。
在線上市場表現略好,但市場份額也僅有0.57%。
松下空調也是其除了彩電品類之外,市場競爭力最弱的家電品類。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以銷售額計算,2022年松下在冰箱、洗衣機、幹衣機的線下份額分別為3.67%、9.76%、11.11%,表現不俗。
在這種形勢下,松下空調的撤離已經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6月初,松下控股就在在中國加快了出售冷藏和空調設備業務的步伐,把設在遼寧大連的一家面向企業進行生產的旗下企業出售給了資本合作夥伴、當地大型冷藏設備企業大連冰山集團。
行業人士認為,在價格、渠道上和格力、美的、海爾這樣的本土巨頭競爭,松下可以說毫無勝算。
由於松下的成本控制能力相比國產空調存在差距,投入在中國市場的人力、物力、資金與規模也有所欠缺,無力支撐其在中國市場打價格戰。
而在技術上,無論是自清潔、除菌、新風還是智能化、場景聯動等方面,國內頭部品牌也同樣是主導者、引領者,松下空調過去的優勢也不再明顯。
撤離或許是松下空調的唯一出路。
目前松下在中國市場能有銷量的大部分是標準機,國內的供應鏈體系也隻能使其標準機生產相對日本生產有成本優勢。
至於高級機,從成本到用料,純粹論性能,松下空調超過了國內一線的格力和美的高端機,但高級機國內供應鏈不成熟,算總賬的話不一定比在日本本土生產有優勢。
所以松下轉移產能回去也是利益考量。
小米『錯付』了嗎?
在松下決定撤離產線之前,也就是6月13日,小米集團大家電空調部正式與松下空調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雙方將在空調產品的研發、生產、制造等建立資源共享,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戰略合作關系。
關於此次的合作內容,小米方面提到,松下制造的產品一直以來就是高品質的代名詞,獲得全球消費者的信賴。
在『小米設計+松下制造』的模式下,讓中國的科技家電和日本的高品質制造實現優勢互補,使市場更好地享受到雙方強強聯合帶來的產品和服務,帶給用戶更健康美好的生活體驗。
這也就意味著,小米的部分空調產品或許會交由松下進行代工生產。
但是松下產線移回日本後,小米空調的生產也會在日本進行嗎?由此產生的海關費用等成本又由誰來承擔?
對此,松下似乎也有所準備。
雖然松下自己的中高端空調生產線會移回日本,但是松下在廣州的工廠並不會關閉,而是利用閑置產能提升面向中國市場的空調產量。
也就是說,松下代工的小米空調產品極有可能會由松下在廣州的空調工廠進行生產和組裝。
不過,松下中高端空調產線回移卻釋放了另外一個不好的信號:松下所掌握的空調高端技術,例如壓縮機方面的ENECHARGE蓄熱技術,或許會關閉分享的窗口。
對於小米空調在內的空調企業而言,壓縮機對外依賴度較高,其中以日系壓縮機為多,因為其性能更好,有更高的專利技術壁壘,固定資產投入成本低得多,也有產品體驗層面的優勢。
比如松下壓縮機一直以平穩運行、制冷迅速等特點而聞名,其無極正弦波變頻技術與蓄熱技術,都是行業一流,產量多年連續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
而這樣的高端技術,也將隨著松下的撤離,減少了對中國空調企業分享的窗口。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是松下在高端壓縮機產業鏈層面與中國進行脫鉤,意圖通過壓縮機技術的先進對中國空調企業進行牽制。
要知道,根據小米與松下的合作內容來看,小米要借助的是松下成熟穩定的制造體系和松下的測試標準,雙方似乎並未在壓縮機技術方面進行共享。
松下空調的撤離是福是禍,未來家電網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