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許諾》1月6日,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煤炭行業礦山AI大模型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上,華為煤礦軍團市場與產業發展總裁劉維在致辭中表示,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有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那就是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
智能礦山的核心就是通過人工智能算法來沉淀專家經驗,替代人從事危險、復雜、重復的勞動,讓煤礦生產更加安全、智能、高效。
同時,人工智能實踐過程中,需要解決根技術、場景、人才、生態的四大鴻溝。
劉維指出,智能礦山首先面對的是根技術鴻溝。
AI技術在全球能源行業滲透率不到3%。
每家想要應用AI技術的企業,可能都需要一些技術水平高的人進行獨立的架構設計與調參,就像每家工廠都需要聘請設計師來設計螺絲一樣,是一種相當粗放原始的手工作坊模式。
而華為礦山AI大模型是一種行業預訓練模型,相當於提供了一套自動化工具,用戶不再需要手工設計和制作螺絲,隻需要放入原材料就能自動生產場景模型,這就大幅簡化了開發工作量。
其次是場景鴻溝。
在礦山行業,場景千差萬別,除了挖礦本身,還有挖礦前的勘測規劃,挖礦後的運輸、通風、安全保障,以及過程中間的經營管理等等。
這麼多的場景,光靠一家企業是無法窮舉和實現的。
所以,華為通過本次AI大模型大賽提出了『眾籌模式』,即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構建AI場景地圖和應用。
第三是人才鴻溝,智能礦山對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既懂采礦又具備AI技術的人才可謂是鳳毛麟角。
這次礦山AI大模型大賽通過平臺機制,引導開發者團隊、行業組織、生產企業、合作夥伴,對齊礦山行業一線。
當這種『眾籌模式』形成固定機制,發展出產業標準,人工智能在礦山行業就會成為『活水』:新的技術不斷湧入、新的人才隨時加入、新的生態逐漸形成,同時產業問題將不斷得到解決。
劉維指出,最後是開放合作的生態。
礦山生產,涉及開采、機電、通風等多門類專業,全國有大大小小4000多家煤礦,以及其他上萬座非煤礦山,地質條件和自動化程度截然不同。
要構建良好的行業生態,需要行管部門、生產企業、裝備制造商、應用系統開發者,以開放的姿態共同推進創新合作,促進智能礦山建設高效規模化開展。
編輯 李夢涵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