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老美因為自身5G通信設備產業方面的短板,便想復制當年擊垮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的經驗,擊垮我們的華為,彌補自身劣勢。
於是從2019年5月開始,老美欺負華為已經整整過去了三年時間。
但出乎老美意料的是,華為並沒有像當年阿爾斯通那樣很快就屈服,反而在各種『斷芯』、『抹黑』中硬生生挺了過來,走的雖艱難,卻始終沒有屈服。
正是在這種艱難的外部環境下,華為來到了2023年,但2023年與前兩年不同,如果說前兩年,華為因老美制裁出現大幅業績下滑,但在2022年,華為成功實現『築底』,止住了下滑趨勢,2023年,將成為華為開啟常態化經營,逐步實現反攻的第一年。
這一點從華為這幾年的業績數據就能看出來,華為2018年營收7212億元;華為2019年營收8588億元;2020年,華為業績達到頂峰,實現營收8914億元;但到了2021年,制裁開始產生實質性影響,華為2021年營收驟降至6368億元,同比下降28.6%;但是,當外界都以為華為會繼續下跌時,近日,華為公佈預計2022年實現營收6369億元,這意味著華為已經止住了2021年的業績下滑,『築底』成功。
就在2023年新年伊始的華為《新年致辭》中,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明確了這一點,華為已經止住了下跌趨勢,然而,徐直軍也在致辭中坦言:2023年,是華為在制裁常態化下正常運營的第一年,也是關鍵之年。
言外之意,正如當年任正非所說,華為已經放棄了幻想,開始謀求在制裁常態化下的正常運營。
話說回來,老美制裁的這段經歷對華為而言,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經驗,讓華為開始認清現實,放棄幻想,把更多精力用在技術研發和創新上。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2022年,華為研發投入超過1386億元,在國內是首屈一指,放到全世界僅次於Alphabet、Meta和微軟。
2019年8月,面對『軟件斷供』,華為發佈了鴻蒙操作系統,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鴻蒙操作系統已經實現了3.2億臺設備的裝機量,而且就鴻蒙手機系統而言,根據日前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鴻蒙也已經成為僅次於安卓、iOS的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統。
另外,很少有人注意到,華為在這兩年又發現了新的業務主攻方向,那就是在中國數字化轉型中,華為雲業務的愈發重要。
早在2020年,華為雲業務就是華為增長最快的業務,與很多國內雲計算企業不同,華為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雲服務核心軟硬件自主知識產權的公司。
依托華為自身的5G、雲計算、大數據、AI等能力,華為在推動中國數字化轉型方面,有了非常多值得贊許的成績,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國內首個規模化、常態化運營的天津港C段碼頭,有了天津港的成功經驗,上個月,天津港集團聯合華為、深開鴻發佈了專門為智慧港口打造的港口全面數字孿生技術底座『津鴻系統』。
更重要的是,這種數字化能力也讓華為獲得了海外客戶的關注,就在去年3月,華為與沙特達成合作,與沙特港務局Mawani簽署諒解備忘錄,沙特將應用華為5G技術打造自家的5G智慧港口。
12月9日,沙特再次與華為簽署諒解備忘錄,涵蓋雲計算和在沙特建設高科技商業綜合體。
無論是華為在技術上的突破,還是業績本身的增長,都表明華為已經在重壓之下,轉危為安,就算手機芯片受到暫時的發展困難,但華為也能在全球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獲得長足發展。
面對技術圍堵,華為告訴我們,我們隻能用更高的技術還以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