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對許多企業來說都是不太好過的一年。
疊加制裁與疫情雙重沖擊的華為過得怎麼樣,這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徐直軍《資料圖》
12月30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發表新年致辭。
他表示,2022年,是華為從應對美國不斷制裁的戰時狀態,逐步轉為制裁常態化正常運營的一年,也是逐步轉危為安的一年。
預計華為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369億元人民幣,經營結果符合預期。
海外媒體對此也高度關注。
路透社、彭博社、金融時報均第一時間做了報道,路透社說『美國制裁影響減弱,華為2022年收入穩定在915億美元《6369億元人民幣》』,並且特意點出『華為表示已恢復‘正常運營’』。
請注意,外媒關注的焦點是:華為對自身的判斷是已逐步轉危為安,而這一關鍵判斷的數據支撐便是2022年華為預計全年營收6369億元人民幣。
對比一下,2021年華為共實現營收6368億元,同比下滑28.6%,經營現金流同比增長69.4%至597億元,負債率則由62.3%下降至57.8%,徐直軍透露的『6369億』這一銷售收入相比2021年略有增長。
也就是說,華為在被美國制裁後營收下滑的勢頭已經得到遏制。
具體到板塊而言,ICT基礎設施業務保持穩定增長,終端業務下行趨勢放緩,數字能源和華為雲業務快速增長,智能汽車部件競爭力和用戶體驗顯著提升。
徐直軍表示,2023年,是華為在制裁常態化下正常運營的第一年,也是關鍵之年。
2023年必將是不平凡的一年,全體華為員工將奮勇前進,沖破一切艱難險阻,有質量地活下來。
『有質量地活下來』是華為近兩年來提出的口號,得到了創始人任正非的認可。
任正非曾說,『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的綱領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這個口號很好,每個業務都要去認真執行。
如果按計劃在2025年我們會有一點點希望,那麼我們要先想辦法度過這三年艱難時期,生存基點要調整到以現金流和真實利潤為中心,不能再僅以銷售收入為目標。
我們的生命喘息期就是2023年和2024年,這兩年我們能不能突圍,現在還不敢肯定,所以每個口都不要再講故事,一定要講實現,首先要活下來,活下來就有未來』
有意思的是,對比2021年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發表的2022新年致辭,會發現郭平當時的提法是『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而徐直軍的提法是『有質量地活下來』,雖然隻是少了『活下來』三個字,但其中的語氣及其背後的心態和現實意涵值得玩味。
一位熟悉華為的業內人士向直新聞表示,華為從去年提出”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到今年的”有質量地活下來”,意味著華為供應鏈保障基本走通。
即使面臨國際變局和危機,只要抓住主要挑戰和挑戰的主要方面,更大的勝利一定會到來,華為用高強度的研發,聯合合作夥伴和團隊的持續艱苦奮鬥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任正非對於『有質量地活下來』給出了衡量指標,即以現金流和真實利潤為中心,不能再僅以銷售收入為目標。
徐直軍在新年致辭中對於現金流和利潤沒有提及,但華為最新披露前三季報經營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458億元人民幣,主營業務利潤率為6.1%。
回顧2022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3016億元,凈利潤率5%。
由此可見,在凈利潤率這一關鍵指標上,華為也開始企穩回升。
不可否認,來自美國的制裁將是常態化的,但華為不會輕易『被殺死』。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近日華為和諾基亞達成協議,繼續向對方授權智能手機和網絡技術,這反映出盡管美國對華為進行了多年的制裁,但要在全球網絡中剝離這家中國公司的技術仍面臨很大挑戰。
這項交易凸顯出,華為的知識產權在全球網絡中仍然具有根深蒂固的地位。
這項交易也可看出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被『卡脖子』的重要性。
華為隻有繼續堅持自立自強,加強自主研發,才能有繼續博弈的資本。
華為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徐直軍在新年致辭中提出了四點發力方向,便是:1、繼續保持強研發投資;2、堅持以質取勝;3、積極進取,抓住機會,多產糧食;4、繼續推進變革,激發組織活力,導向沖鋒。
徐直軍在新年致辭中重點提及了ICT基礎設施業務、華為雲、數字能源、終端業務、智能汽車部件業務這五大業務。
這是華為的優勢所在,比如華為雲就領跑政務雲與辦公雲市場;也是華為未來的重要增量所在,比如數字能源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
終端業務《手機》受美國制裁影響最大,徐直軍說『要明確產品為王,集中資源,打造出稱得上王的產品』。
這一策略正在奏效,第三方市場機構Canalys10月發佈報告顯示,第三季度華為出貨量憑借Mate系列再次獲得增長。
Canalys分析師認為,『對於致力於投入高端的廠商來說,華為依然是他們最大的威脅』
徐直軍說,ICT基礎設施業務要積極有為,抓住各行各業數字化機會,實現有效增長。
不得不提到的是,深圳正重點打造『20+8』先進產業群,這些行業對於數字化有著龐大的需求,這也是華為『近水樓臺』的機會。
深圳,自然也會傾力支持華為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
財經評論員朱雁峰認為,近十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深圳幾乎每年都位列前三甲。
從企業和個人創業創新能力、產業升級和企業競爭能力、企業整體活力和盈利能力、服務型政府快速高效等角度來看,深圳確實具有這樣的底蘊。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造就了一批類似華為的產業領軍型企業,毫不誇張地說,全球產業創新革新,深圳這一『狠角』必不可少。
再看徐直軍的致辭,他還說,未來十年,我們將與生態夥伴一起,打造領先的行業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解決方案及工業互聯網平臺,努力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輛車、每個家庭、每個組織,讓智能世界的願景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從這些內容不難感受到,華為已經過了被動防守的最為艱難的時刻了,目前是穩住陣腳謀求突圍。
不過,面對未來不確定的宏觀環境,華為依然面臨著巨大挑戰。
上文提及的業內人士向直新聞表示,面對挑戰,華為保持定力是關鍵,未來應當堅持全球化,堅持開放合作,擁抱全球供應鏈。
他認為,企業家敢於戰略取舍,堅持主航道,堅持長期聚焦,使得ICT成為華為發展基石,讓華為有了信心『壓艙石』。
而華為在終端業務受到嚴重打壓之後,在數字能源和智能駕駛方面敢於投入,勇於創新,取得了良好的開局和成績。
未來在數字化賦能經濟、低碳綠色產業、振興農村等幾大方向,華為機會非常多。
他又認為,華為應該進一步發展和賦能員工,適當提高員工回報,以堅定發展信心。
萬物皆有周期,華為也不是第一次『過冬』,早就練就了一身度過危機的本領。
『下一個倒下的是不是華為』是刻在華為骨子裡的危機意識和生存哲學,我們有理由相信華為會度過任正非所言的2023—2025年這三年艱難時期,正如華為人自己相信的『冬天奪走的,春天會還回來』。
千方百計穩住市場主體是2022年中國經濟政策的主題主線之一,這一年中國經濟經受住超預期沖擊因素的影響,展現出較強韌性和潛力,包括華為在內的1.63億戶各類市場主體功不可沒。
辭舊迎新之際,更多企業將陸續盤點、披露2022年業績,我們期待更多好消息。
作者丨劉立平,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