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瘋狂』的嘗試『GaussDB數據庫已ready』華為雲,上軟件高地
沒有一個華為人不知道『516』,它是一切的終點,也是一切的起點。
自此之後,華為被硬生生劃分為兩個時代,兩個什麼樣的時代呢?當時還不太清晰,現在來看,可能是硬件的華為,和軟硬兼具的華為。
2019年,在美國宣佈禁令之後的幾天時間裡,一些常駐在華為辦公的海外廠商人員當即撤離,包括Oracle數據庫和ERP軟件、各種生產工具等軟件的顧問,華為過去幾十年建立在商業軟件之上的業務系統,危如累卵。
以國家力量,曠日持久地針對一家商業公司,這在歷史上沒有先例;以往的華為並不以軟件聞名,即便是頭部軟件公司,以一家之力補足眾多軟件短板,在全球范圍內也沒有先例,哪怕隻是滿足自身基本可用的需要。
禿鷹在天空盤旋,虎視眈眈,華為二十萬員工極速運轉起來,像一個訓練有素的隊伍,去赴一場隱秘的戰事。
華為在2020年發起『三丫坡會戰』,核心目的是維系自身的生產運營,實現去美國化的自研,據鈦媒體App了解,『三丫坡會戰』主要包括五個層面,涉及硬件《X86->ARM》、操作系統《Linux/Windows->歐拉》、數據庫《Oracle->GaussDB》、中間件、應用軟件。
中年華為,踏上了新的軟件征途。
所有華為人都憋著一口氣,就是要證明給他們看看,華為能突圍。
外界無從知曉華為有多少信心,一些華為人也在心裡暗自打鼓,畢竟底層基礎軟硬件的難,中國IT產業每個人都知道。
好在華為不是從零起步,也不是孤軍奮戰,在國內推進自主創新的大背景下,華為通過自研和聯合創新的方式,逐漸有所收獲。
從2022年底開始,華為展現出可以替代的資本。
『烏江突圍』,華為連續發佈11款軟件及硬件開發工具,徹底擺脫對西方產品開發工具的依賴;『強渡大渡河』,面對ERP在內等企業作業和管理核心系統的斷供停服,華為用自研MetaERP成功實現替換;結合華為本次正式推出的國內首款軟硬協同、全棧自主的分佈式數據庫GaussDB,華為的軟件版圖越來越全。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華為的舊有ERP以及數據庫均采用了Oracle。
舊有ERP系統完整經歷了華為的發展歷程,支撐華為從一家本土公司發展到全球公司,伴隨了IPD、ISC、IFS等多次業務變革,基本滿足了華為發展需求。
在替換之前,舊有ERP系統覆蓋了華為全球170+國家、250+法人,日均海量作業交易,如銷售訂單行76萬、應付開票行21萬、會計分錄行1500萬。
『業務對Oracle也有抱怨,比如賬務結算慢,Oracle的統一回復是產品本身如此,而且Oracle也不會為了一家公司做定制化的改造。
實事求是地講,‘516’之前華為從來沒想過要去替換,因為太復雜了,外圍系統那麼多,ERP內部的很多業務對象、管理單元都是強耦合,牽一發動全身,這個事情大家都不太敢做』華為MetaERP首席技術架構師劉振羽回憶道。
當華為決定用自研ERP替換Oracle之後,首要問題就是數據庫的選型,ERP系統強依賴數據庫能力,華為起初選擇了馬來西亞分公司作為試點,在數據量不大的情況下,采用了開源的PostgreSQL數據庫。
按照MetaERP團隊的設想,在盡可能少的變動下,先慢慢沉淀能力、打磨產品,逐步替換,做好海外分公司的替換,再徐徐前進,是一條穩妥的道路。
但是,華為高層直接給MetaERP團隊放了個大招,『別搞海外國家,先把最大最復雜的中國區搞定』。
中國區的業務占整個公司ERP業務量60%以上 ,就算做了分庫分表,開源數據庫的單庫數據存儲最多也就是T級,依然解決不了問題。
時間緊、任務重,GaussDB數據庫憑借絕對硬核的實力,滿足了MetaERP的要求,僅就容量而言,可以從單庫TB級擴展到PB級數據。
數據量增加之後,就考驗數據庫的性能和穩定性,例如華為每個季度最後一天,業務量可能達到平常的10倍甚至15倍,MetaERP團隊給GaussDB數據庫提的要求是,要做到華為ERP系統歷史峰值5倍的性能,最後經過雙方共創,GaussDB數據庫實現了20倍於歷史峰值的性能。
使用舊有ERP,華為資產折舊引擎跑一次結果需要2個多小時,換上GaussDB支撐的MetaERP後,兩分鐘便跑出了結果,業務人員不敢相信,看著研發人員跑出來的結果,反復核對了好幾遍,確認數據準確。
MetaERP上線之後,除了效率大幅提升,也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例如智能數據分析等,在Oracle時代想都不會想的問題,也開始出現在MetaERP團隊的需求清單上。
在穩定性方面,MetaERP和GaussDB數據庫也有一件『瘋狂』的事。
2022年7月,華為自研MetaERP上線之後的某一天,一位華為董事會成員來到研發團隊慰問並提出,能不能現場切斷主數據庫,試試備用節點?
『當時隻是覺得開玩笑,理論上,GaussDB數據庫采用了一主兩備架構,能夠做到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故障倒換時間》等於0,業務無感切換,但坦率說,以前使用Oracle的時候我們從來沒做過,萬一業務崩了很麻煩』劉振羽說道。
MetaERP團隊一邊忐忑,一邊決然地停掉主節點,GaussDB數據庫備用節點無縫銜接,可靠性經過了檢驗。
華為雲數據庫服務產品部總經理蘇光牛介紹,在替換華為公司數據庫場景的過程中,華為雲還做了大量的可用性測試,機櫃下電,存儲室下電等,足以滿足關鍵行業的可用性要求。
回顧2020年,蘇光牛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形勢緊張,『三丫坡會戰』上,華為上下達成一個共識,『就算我們做的GaussDB沒有人用,華為也要解決自己使用數據庫的問題』。
盡管趕上疫情等不利因素,華為數據庫團隊沒有減少投入,反而在加大投入。
到2022年底,在華為內部,華為終端雲服務、華為集團IT等,都采用了GaussDB數據庫,在外部客戶方面,GaussDB已廣泛應用於金融行業,支撐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國有大行的核心業務,此外,也服務了陜西省財政廳、中海油、國家管網等關鍵行業企業。
用蘇光牛的話說,『GaussDB數據庫已經ready』。
GaussDB數據庫一大優勢在於聯創,華為內部自不必多說,以ERP場景的數據庫SQL解析為例,在沒有經過優化之前,開源數據庫中的SQL語句,到了GaussDB數據庫中,出現了很多慢SQL。
華為GaussDB數據庫團隊專門把ERP場景裡面所有的慢SQL都收集起來,一天到晚跑不同情況下的SQL測試,收集所有變動結果,通過用不同執行器逐步調優,解決了性能優化的問題。
在滿足金融核心交易場景的高性能上,華為和招商銀行聯創的Ustore存儲引擎,讓系統在高並發頻繁更新下,性能長期保持穩定,相比國內其他同類產品,真正做到全天候無抖動。
在運維層面,作為全球首個AI-Native數據庫,GaussDB可提供從應用開發到運維階段全流程的數據庫智能化體驗,在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聯創中實現了故障診斷效率5倍提升。
6月7日,在2023年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上,華為雲正式推出國內首款軟硬協同、全棧自主的分佈式數據庫GaussDB。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CEO張平安透露,未來GaussDB將持續深耕金融場景,通過全面創新,成為金融客戶數據庫更優的選擇,從金融行業走向其他對數據庫有高要求的行業,從中國的創新場景走向全球客戶市場,給世界一個更優的選擇。
蘇光牛也提到,國內很多金融企業內部還存在大量的Oracle、MySQL數據,他們擔憂未來的使用等問題,華為將進一步優化產品,在不改動或者少改動應用的情況下,用工程化的方法解決替換問題,做到更好的經濟性。
數據庫和ERP這類基礎軟件,為什麼難做?
蘇光牛說,數據庫的理論基礎已經打好,不會出現一個顛覆性的理論,然後將所有數據庫產品做顛覆性創新,難就難在工程化的創新,性能、穩定性、可靠性等,關鍵問題是需要多長時間,投入多少人力,以及能不能堅持,取舍和決策,是一個很難的過程。
劉振羽表示,華為復盤MetaERP總結了四大樸素的成功要素:吃透原理、突破技術、嚴格規格和精湛工藝。
ERP系統底層邏輯極度復雜,華為回到企業資源計劃的本質去解決原理性問題,華為了解全球業務、稅務等各種場景和邏輯,沒有相關積累的廠商很難做好。
技術突破層面,背靠華為雲、流程IT等部門,一些新的技術還有自主創新的要求,都能得到充分驗證和落實。
嚴格規格方面,MetaERP制定了一套標準的架構、技術、工程方法論,按照模板和標準方法,每一步動作做到位做紮實,將MetaERP拼裝成嚴絲合縫的整車,打造高質量產品。
精湛工藝層面,用最少的人做最高質量的事,自動化測試、批量切換、在線協同,構築MetaERP實施工程能力。
基礎軟件是長坡厚雪的賽道,沒有捷徑可走,但卻有機會窗口可迎。
傳統IT基礎設施由On Premise本地部署轉向Cloud-Based雲上部署,再逐步走向Cloud-Native雲原生,已成為共識,GaussDB數據庫、MetaERP均是基於雲原生的分佈式架構。
或遲或早,我們終究會擺脫『卡脖子』的情況,華為走得更快一步。
通過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來繁榮產業生態,這也是華為做軟件的機會和路徑。
在GaussDB發佈現場,華為雲與新意科技、中電金信、先進數通、神州信息等17家軟件夥伴及英方、掌數、沃趣、愛數、中軟、海量、翼海等7家服務夥伴一起發佈了『數據庫夥伴支持計劃』。
針對數據庫軟件夥伴、服務夥伴、數字化轉型咨詢與系統集成3類夥伴,華為雲提供了5大類權益,設立了相關扶持計劃,提供豐富的營銷資源。
數據庫、ERP等信息技術產業的關鍵技術節點,對於數字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數據庫處於操作系統之上,應用之下,有了數據庫作為抓手,相當比例的難題都能夠解決,中國基礎軟件要想不被『卡脖子』,就應當如華為GaussDB數據一般,『給世界一個更優的選擇』。
張平安也提到,『‘給世界一個更優的選擇’隱藏另外一層含義,當華為攻破了那個‘坎兒’就發現,中國的應用場景與根技術的結合,一定能成為全球另外一個更優的選擇,隻不過現在人沒有這麼幹』。
他還表示,『我們對所有中端、低端、小容量的數據庫沒有任何興趣,國內有很多的數據庫廠家都可以滿足,但只要是攻堅克難的場景,我們願意第一個上。
這是我們數據庫的定位,哪怕它可能是塔尖上的一點點,帶來的收入、利潤並不大,我們也願意做』。
在華為軟件突圍的過程中,雲計算是關鍵的變量,這也是時代賦予華為的機會,海外廠商如AWS、微軟等,同樣正在用雲重構IT的軟硬件,沖擊舊有IT體系,Oracle自身也在走向雲化,通過雲計算,華為得以盡可能地將起跑線前移,站在技術產業趨勢的上風處。
在21世紀關於偉大公司的討論中,大多是海外公司,其中又以軟件公司居多,當華為迫於外力成為一家軟硬兼備的公司,他應該被放到關於偉大公司的討論之中。
華為自研軟件,既是為了滿足自身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中國『千千萬萬個華為』的後顧之憂。
一方面,成立三十餘年後,一家巨型公司能夠調轉航向,打造自己過去不擅長的軟件,保障自身的生產經營連續性,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另一方面,華為通過雲計算向外輸出軟硬全棧能力,在數字中國自主創新的既定趨勢下,更是有著獨特的意義。
而華為雲,作為其軟件戰略的輸出口,擘畫著基礎軟件的遠景,未嘗不是再造一個華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