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承東贏了,華為開始聯合造車!。

餘承東贏了,華為開始聯合造車!。

華為的造車路線之爭,終於塵埃落定了。

餘承東略勝一籌,徐直軍暫退幕後。

對於華為不造車,也有了全新的解釋。

原來說『華為不造車』的意思是,華為不追隨蔚小理、小米等整車制造模式,而是以全套技術方案供應商的角色,切入新能源汽車賽道。

這種模式下的代表車型有北汽極狐,但市場反饋很差。

不僅極狐汽車賣得不如人意,還被依靠埃安起飛的廣汽給拋棄了。

對比之下,餘承東主導的賽力斯問界銷量暴走,成為中國最快破十萬銷量的新勢力品牌。

可問界模式很快也出現了問題。

華為主要提供技術,設計、銷售和營銷服務,卻並不擁有問界品牌。

這讓問界出現了一個巨大的BUG:買車的時候,問界是華為主導的,售後服務的時候,問界是賽力斯的。

這種偏差直接損害的就是問界的品牌力。

這時,華為內部就出現了兩種聲音:

一種是,禁止問界掛靠華為品牌,以避免華為品牌被問界所拖累。

華為是一個成熟的國際品牌,而問界是初生牛犢,任正非花一輩子心血打造的華為品牌,絕不願意與問界一起捆綁。

隻是一夜之間,已經制作好的『華為問界』標識,全部被下架,剔除。

餘承東的『華為汽車夢』被任正非緊急叫停,踩了剎車。

可是,真正在前面頂著炮火指揮戰爭的將軍是餘承東,華為的司令部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認知,遠不如餘承東。

真正的將軍是在炮火裡打出來的,餘承東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看法,是非常精準的。

華為要做的不是普通的供應商,而是把控車企靈魂的核心供應商。

但上汽、廣汽、長安、比亞迪、理想、蔚來、小鵬等比較有實力的大廠,都不願意把靈魂交給華為。

哪怕華為與長安一起合作的阿維塔汽車,華為也是沒有一絲股權的。

在阿維塔的體系內,華為的話語權並不比寧德時代更強。

華為的三電系統、智能輔助駕駛技術、智能座艙系統等,都是一體化的,拆開來賣,華為沒有競爭力,打包一起賣,又會過於強勢,推高車企的采購成本。

車企既不想給電池廠打工,也不想給鋰礦公司打工,自己去收購礦山,自己去組建電池廠,又怎麼可能把智能座艙、智能輔助駕駛以及三電系統交給華為呢?這不就變成車廠給華為打工了嗎?

願意跟華為合作的隻有小車廠,如改名為賽力斯的東風小康。

在這種形勢下,華為想要成功,就必須加強自己的主導地位,打造獨立生態品牌。

在這一點上,餘承東想的非常透徹。

從結局來看,餘承東的想法正在被華為集團所落實。

他的主要計劃是,把問界品牌獨立出來,劃歸華為旗下,不再由賽力斯控股問界品牌。

以問界為核心,鏈接車企,聯合車企共同打造不同車型,統一到問界這一個品牌矩陣下面。

具體的操作就是,問界與賽力斯合作,打造出問界M5、M7、M9等車型。

未來,問界還可能與奇瑞合作,打造出奇瑞系問界車型,與江淮合作,打造江淮系問界車型。

不管與哪個車廠合作,最後都掛問界的車標。

也就是說,問界品牌將全面脫離車廠,變成華為公司旗下的一個新能源汽車品牌,統一按照華為制定的生產標準出貨。

在品控管理這塊,華為經歷過全球化的洗禮,在供應鏈管理和生產標準上,比傳統生產更加嚴格。

就像賽力斯在打造問界M5時,第一步是改造生產車間。

在品控管理上,餘承東就曾自豪地說:『某些車企幾乎每天都在自燃,按照華為的標準,是不能出廠的』隨後,餘承東又補充道:『問界銷量過十萬了,除了一輛因商場起火被燒外,沒有一輛自燃』

餘承東的言外之意就是,華為的品控管理體系是非常嚴格的。

而今,餘承東對問界品牌的規劃都在走進現實。

問界的商標權已經轉讓到了華為公司,從此以後,問界不再屬於賽力斯,而100%屬於華為。

也就是說,真正的華為問界要出來了。

對於華為不造車也有了最新的解釋:『華為不造車,是指華為不單獨造車,而是聯合車企一起造車』

『華為不造車』的最終解釋權歸屬於華為。

簡單地說就是,華為要造車了,隻是不以華為的名義造,而是以問界的名義去造。

背靠華為這棵大樹,問界品牌要自立門戶,擺脫賽力斯的束縛,開啟新一輪闖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