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界改姓,華為親自下場造車,5年承諾淪為笑話?

最新消息,問界的歸屬或有定論!根據51君從中國商標網獲得公開信息顯示,問界商標已經轉讓給華為!商標類別為9和12類。

問界改姓,華為親自下場造車,5年承諾淪為笑話?

什麼是9和12類呢?在此51君先做個簡單科普。

第9類商標主要是科學儀器等類目,如:計算機、手機、軟件、導航電池、電池充電器和集成電路等這些。

其中手機和集成電路類目都算得上是華為公司的核心業務,難道華為要出問界牌手機的節奏?

而第12類商標一般包括汽車、飛機和船舶等運載工具,也是本次商標轉讓的核心。

將問界品牌商標轉讓給華為後,豈不是坐實了品牌的歸屬權是華為。

而這和此前堅稱五年不造車的華為理念,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問界商標歸華為所有,但AITO商標仍是屬於賽力斯的。

可能有點難理解,大概意思是AITO問界這個品牌仍是賽力斯的,但問界車型是歸華為的。

雖然感覺很凌亂,但51君認為,不排除華為是在一步步蠶食AITO問界這個品牌。

結合本次問界商標轉讓公司主體,以及此前AITO大規模換『HUAWEI』logo事件來看,華為對AITO品牌的野心其實早有苗頭。

2021年12月AITO品牌發佈後,有關『華為造車,賽力斯成代工廠』的傳聞不斷發酵,小康股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小康股份旗下賽力斯是華為的長期合作夥伴,並非代工廠』

而華為則強調強調『華為不造車,隻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

雙方是長期合作夥伴,不是代工關系』

雖然雙方不斷否認,但外界的猜測並沒有間斷,尤其是今年3月在華為春季發佈會召開前,AITO汽車在官網、官方媒體賬號和線下門店的宣傳物料上都使用了HUAWEI 標識。

彼時『華為造車』的言論再一次上熱搜。

但傳言再次被官方辟謠,今年3月31日,任正非再次簽發《關於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強調『 華為不造車 』, 不允許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出現『華為』或『HUAWEI』標識,文件期限為五年 。

當天下午,在華為2022年年度報告發佈會上,關於AITO汽車的宣傳物料變更為『HUAWEI問界』一事,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明確表示,『華為的戰略沒有變,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

有些部門、個人或者合作夥伴在濫用華為品牌,這件事在查處過程中』。

雖然有些部門和個人沒有明確指誰,但是華為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及所屬部門被眾多媒體對號入座了。

同時徐直軍還表示,嚴禁華為品牌作為汽車品牌,會對旗艦店等內部的宣傳物料進行整頓,專心為車企造好車。

接著就有傳聞餘承東將入職小米汽車的傳聞,但這些傳聞在餘承東出席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後被證實為子虛烏有。

過去一年,有著華為的加持,AITO品牌即使在2022年芯片短缺、電池原材料上漲和當時的特殊環境影響下,問界M5《參數丨圖片》開啟交付87天之後,總交付量高達11,296輛!2022年8月份更是實現單月交付量過萬的成績。

但華為的賦能並沒有助力AITO品牌持續騰飛,今年以來AITO品牌的銷量近乎腰斬。

最近的5月交付量僅為5,629輛,和去年動輒過萬的月銷成績相比,形成明顯反差。

從早期的賽力斯到如今AITO,華為在這個品牌中的參與度並不像他們宣稱的那樣僅僅是為了幫助車企更好的造車。

畢竟明眼人都能看出,華為在AITO品牌中的話語權是高於在阿維塔、極狐等品牌的。

而賽力斯和華為對AITO問界品牌的支配權除了官方一直宣稱的合作關系外,實際從市場到銷售業務,都已經是華為說了算。

那麼過去一直隱忍的華為,為何5年之期未到,就開始沉不住氣了呢?

有人認為,AITO銷量不景氣是讓華為提早『政變』的原因,不排除有如下原因,但51君認為,原因不止於此。

首先是行業格局的變動,眾所周知,早期華為宣稱不造車,以供應商身份介入汽車行業是為了擴大軟硬件業務,同時避免成為眾矢之的。

而華為的這一策略也頗為成功,像是嵐圖、極狐、阿維塔等諸多品牌都選擇了華為的解決方案。

眾多周知,華為在通信行業早期也是以服務商的角色切入的,移動設備的業務是後期發展起來的。

也就是說,華為自身是具備在造車這場遊戲中,從供應商到參賽選手的雙重身份持有能力。

其次是賽力斯自身能力的不足,賽力斯前身重慶小康在國內主機廠中並不是頭部品牌,因此不論在資源、研發能力、市場佈局等方面皆有不足。

面對如今市場的競爭格局,多少會顯得力不從心。

相比競爭對手動輒大資本,動輒大汽車集團做背書,AITO要在背景上與其他品牌平分秋色,就要肅本清源,讓品牌出身不再被人詬病。

因此問界歸屬華為,隻是第一步。

試問當AITO問界商標徹底歸屬華為後,賽力斯是不是就意味著出局了呢?對此51君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畢竟賽力斯擁有生產線,擁有生產資質,因此雙方仍是『合作關系』。

但隨著華為話語權的提升,淪為代工廠或許真就是無法避免的。

雖說商標轉讓的事並不是一件直接影響行業的事,但透露的信號是很明顯的,華為要在汽車這一賽道發力了。

那麼對於其他新能源品牌來說,這會不會意味著『狼來了』,對此,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