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問界『大點兵』。

​華為問界『大點兵』。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3月底任正非的一紙內部文件,重申華為不造車,『HUAWEI』也被從問界宣傳中撤下。

但這並不妨礙華為對問界品牌的主導權和野心,華為汽車BU CEO餘承東將借此繼續推進造車大計。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公告顯示,有共計 21 個問界商標,已被核準從『北京永安世達科貿有限公司』轉讓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商標的類別包括代表汽車和運載工具、電子產品的商標使用類別。

對此,華為方面在6月10日回應華爾街見聞稱,『華為不單獨造車,和車企一起造好車』沒有變化。

在此之前,『AITO』和『問界』的商標都不在華為手中。

其中『AITO』的商標歸屬於賽力斯旗下的一家全資子公司《重慶潽康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問界』則既不屬於賽力斯,也不屬於華為。

拿下問界商標,將強化外界對『問界』品牌就是『華為車』的認知,為年銷百萬、千萬輛的野心鋪路。

華為智選車模式也將在問界這個統一品牌下『大點兵』,除了賽力斯,與奇瑞、江淮等車企合作的車型,也均納入『問界』汽車軍營當中。

在4月初,餘承東向外表示,今年華為車業務的產品在升級換代,有多個車廠和華為智選車模式合作,包括奇瑞、北汽、江淮。

但多品牌加入不便於統一營銷管理,因此希望有一個『生態品牌』作為共同的元素存在。

拿下『問界』品牌,便是個開始。

在餘承東看來,隨著汽車行業邁入智能電動車時代,僅有少數有足夠強大的資金實力車企才能夠什麼都自己幹,否則會因為投入巨大,卻無以為繼而被歷史淘汰。

在6月9日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等不約而同地判斷,未來幾年國內隻會剩下幾家汽車巨頭。

餘承東更是直言,未來頭部車企年產量不達到500萬或1000萬臺以上,將很難立足。

最後中國車企市場的主要玩家,數量『也許就一隻手』。

餘承東希望問界能成為『活下去』的車企品牌。

在給仍停留在『溫飽線』上的一些中小車企或新勢力們傳遞著『寒氣』的同時,餘承東表示,加入華為的大家庭,便是『解藥』。

他指出,在看到行業終局後,華為通過 HI 和自選模式與車廠緊密合作。

希望華為和車企能夠發揮各自優勢,便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期活下來,構築自己的護城河。

不過從眼下問界的表現來說,這尚且是餘承東拋給外界的『一張餅』。

今年前5個月,問界累計交付新車21873輛,月均不足5千臺。

相比去年高峰時的單月萬臺,風光不再。

想要堅定外界信心,在拿回『問界』商標品牌輸出後,如何通過銷售渠道、產品力的改善,讓問界銷量重回萬臺以上,並沖向更高水平,是餘承東接下來的一道必答題。

尤其是隨著智駕版M5上市後,還會有智駕版的M7和M9。

它們能否通過華為在智駕領域展現硬核科技巨頭應有的水平,俘獲消費者芳心,在如今內卷不斷的車市裡殺出一條血路?

對此餘承東信心滿滿。

5月底問界第十萬輛下線儀式上,他便立下Flag,稱只要給華為一些時間,未來問界肯定能完成單月10萬輛的成績。

隻是時間不等人。

無論是餘承東對內『車BU要在2025年實現盈利』的承諾,或是未來三至五年,行業裡打響關乎生死存亡的淘汰賽,留給餘承東和問界的時間都不多。

幸運的是,對汽車行業來說,新能源汽車尚且是新鮮事物,智能化的下半場也才剛剛啟幕,手握『智駕』王牌的問界還有翻身的機會。

過硬的技術、服眾的銷量,這是『問界』品牌能夠真正活下去的關鍵。

可以期待,接下來華為還會在『造車』上有更多的動作,也有機會成為汽車行業百年變局中的典范,書寫一個科技巨頭在車圈快速超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