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前腳延長豁免期,歐盟後腳宣佈決定,美媒:世間再無華為。

在半導體領域,中美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美方為了保住自身霸權,不斷加碼打壓中國的芯片企業,一再限制其技術和市場的發展。

但是,美國的做法並沒有得到全球的響應,一些國家和地區仍然與中國保持合作,認為中國的芯片產品具有技術優勢和成本效益。

最近,美方又出臺了一項新的政策,給予韓國、臺灣等地的芯片企業在中國大陸的出口管制豁免權,這一舉動引發了外界的關注和猜測。

美方前腳延長豁免期,歐盟後腳宣佈決定,美媒:世間再無華為。

據當地時間6月12日《華爾街日報》獨家報道,美國商務部一位高官近日稱,美方已允許韓制造芯企、臺制造芯企在中國大陸繼續或擴展其現有的芯片生產業務。

這意味著美國將對去年10月通過的一項限制美國及使用美國技術的外企向中國出口芯片及芯片生產設備的出口控制政策給予延長豁免。

這些豁免權原定於10月份到期。

這條新聞引起了一些分析家的懷疑,美方延長豁免權的做法會削弱其對中國芯片產品的出口控制。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因為美方已經意識到,想要將高科技產品與中國『脫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前,韓國已向美方提出,為打破美方限制,要求韓制造芯企擴大在中國的生產,重新評估新的半導體補貼標準。

與此同時,歐盟委員會15日宣佈,禁止各成員國使用華為、中興等中企的技術與設備,以確保其網絡安全。

對此,中方16日回應稱,歐盟聲稱存在安全隱患,但未提供任何證據,屬於『有罪推定』的典型做法,中方堅決反對。

汪文斌強調,遏制、打壓不僅不能阻止中國的發展,還將進一步加強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自力更生和自立能力。

為了一己私利而綁架正常的國際經濟合作,最終隻能作繭自縛。

歐盟委員會的聲明傳遞了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那就是他們將采取更加強硬的對華態度和政策。

這與法國總統馬克龍今年3月訪華時所表達的改善中歐關系的意願形成了鮮明對比。

盡管馬克龍有意與中國交好,但歐盟其他成員國並非都是這般打算,美國對歐盟的影響力更是不容忽視。

因此,在改善對華態度和政策這件事情上,馬克龍在歐盟內部的確是有些孤掌難鳴。

如果歐盟之後果真決定將華為等中國供應商排除在外,馬克龍即便有心反對,恐怕也無力阻止。

中歐關系的改善,不能僅靠一個馬克龍,換言之,如果歐盟隻有一個馬克龍對中國持友好態度,改善中歐關系也隻是一句空話。

而美國的出口管制豁免權也不過是一種權宜之計,不能改變美方對中國的打壓和遏制的本質。

在這樣的環境下,中方必須堅定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尊嚴,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步伐,與真正願意合作的國家和地區保持良好的互動,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發展。

而美媒對『中美半導體之爭』、『歐盟封殺華為』等言論,多有偏頗、不實之處。

甚至有美媒宣稱『世上再無華為』,認為華為在世界上已經敗給了美國,失去了在世界上的市場。

這種說法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據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華為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智能手機市場中位居第三,排在三星和蘋果之後。

而在5 G 手機市場,華為更是獨占鰲頭,高達32%。

另外,在5 G 網絡建設上,美國的『清潔網絡』計劃並未對華為造成任何影響,到目前為止,華為已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91項5 G 商業合同。

美媒對於華為的詆毀和抹黑,並不能掩蓋其自身在半導體領域的落後和困境。

據《紐約時報》報道 ,美國目前隻能生產約12%的全球芯片需求量,而且大部分都是低端芯片。

而高端芯片則主要依賴於臺灣、韓國等地的制造商。

這使得美國在芯片供應方面非常脆弱,一旦出現危機或斷供,就會影響到美國整個經濟和安全。

因此,美國政府正在加緊推動本土芯片產業發展,並向其投入巨額資金支持。

然而,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芯片產業自給自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芯片制造涉及復雜的技術、設備、人才、供應鏈等多個環節,需要長期的投入和積累。

而且,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很難完全擺脫對外部資源的依賴。

因此,在半導體領域,合作才是最好的選擇。

隻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互利共贏,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總之,在半導體領域,中美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和合作空間。

美方不應該以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思維,對中方進行無理地打壓和遏制,而應該尊重中國的合法權益,與中國進行平等和誠信的對話和合作。

歐盟也不應該盲目跟隨美國的步伐,而應該根據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作出獨立和理性的判斷。

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否則,美媒所說的『世間再無華為』,隻會成為他們自己的一廂情願。

同意點贊,歡迎轉發,多多留言,盡情分享。

原創不易,請勿搬運,以抄為恥,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