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給不了問界『名分』。

華為給不了問界『名分』。

極派Daily 《ID:rancaijingapp》原 創

作 者 | 馬志剛

編輯 | 惠鵬權

再三聲明『不造車』的華為,近來又因一番新動作驚起『造車』疑雲。

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披露的信息顯示,共計21個『問界』商標,經核準已全部轉讓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這莫非是華為『造車』態度轉變的信號?正當消費者滿懷好奇地討論之時,華為方面迅速站出來對此予以了否認,『華為不單獨造車,而是和車企一起造好車』

其後的一則市場消息,則讓不少關注問界的消費者感到迷惑。

6月13日,河南一地某汽車銷售公司,因在問界M5汽車展銷區陳設『華為汽車』『HUAWEI』等廣告標語,而被認定為虛假廣告,被當地監管局處以罰款3.5萬餘元等處罰。

『既然問界商標都是屬於華為的,難道問界汽車不能用華為來宣傳嗎?』問界M5的意向車主鄧飛向極派Daily表示了他的疑問。

『如果不是華為,誰會花幾十萬元買個新品牌的車?』和鄧飛一樣,大量問界的車主或潛在購車者,都是沖著華為品牌來的。

華為的銷售人員對此也心知肚明,所以,他們在向鄧飛等消費者介紹問界車型的亮點時,仍直接表示『這就是華為‘做’的車』。

外界能明顯感知到,華為在是否造車問題上的前後搖擺和內部分歧。

以至於直到今天,華為上下在對外宣傳口徑上,仍有模糊和存疑的地帶

在一些汽車業內人士看來,雖然華為定下『不造車』的調子,但事實上,問界汽車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品牌影響力層面,都是以華為為主導的,合作方賽力斯仿佛淪為了代工廠的角色。

換言之,華為似乎正在無限接近於造車的實質。

但現在追問華為是不是下場造車,已經沒有多大意義。

真正值得憂慮的問題是,在日趨白熱化的車市競爭環境下,問界的汽車銷售已顯出疲態。

數據顯示,今年1-5月,問界不僅遠未達到餘承東為其設立的30萬輛年銷量目標進度,和去年相比還出現斷崖式下滑。

同時,華為的汽車相關業務正面臨華為整體經營面承壓的局面。

財報顯示,華為2022年凈利潤同比下滑68.7%,而汽車相關業務是唯一虧損的業務,研發支出超103億元《人民幣,未標註則同》,營收卻僅為20.77億元,僅占總營收的0.3%,投入遠不能覆蓋產出,虧損的窟窿裡冒著『寒氣』。

重重壓力下,押註並加碼問界的華為汽車業務,似乎正亟需尋找一條出路。

宣傳『遙遙領先』,難解銷量失速

盡管華為智能汽車業務在賬面上看起來很『糟糕』,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依然在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表示,『除了華為和比亞迪,其他人活下來很難』

餘承東認為,在汽車智能化時代,隻有巨頭才有足夠的資源投入,而一般公司很難在『更卷』的市場中存活下來。

而『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研發上,每年投入超過100億元,有7000人的研發團隊』,之前他們的智能座艙做到NO.1,今天又把智能駕駛做到了NO.1。

一如2015年時放言『智能手機行業將重新洗牌,未來3到5年隻會剩下3大手機廠商』,此次餘承東的『大嘴』言論,再次引發熱議和爭論。

『當年華為手機麒麟芯片確實厲害,你不服還不行。

但現在華為在汽車領域的表現還不那麼出眾,餘承東這麼說,未免顯得有些誇誇其談,甚至還會拉仇恨』多年的華為『花粉』文誠對極派Daily表示。

『客觀地說,華為這些年對汽車智能化的投入很大,技術成果也是得到業內認可的。

但自稱是行業第一,既得不到業界普遍認可,也沒法用裝車數據驗證,可看作是很誇張的廣告術語』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指出。

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學院副教授、雲課堂新能源汽車《武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勝兵亦表示,『華為的自動駕駛技術,在業內應該是排在前列的,但還是需要市場進一步的審視和檢閱』

圖/餘承東在車展峰會上發言

來源/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

接受市場考驗的自然也有問界汽車。

自問世以來,有華為光環傍身的問界起步就行進在快車軌道,儼然一副行業黑馬的姿態。

從去年3月交付第一輛車算起,2022年全年,問界的銷量就超過了7.5萬輛。

但極派Daily梳理單月銷量發現,以2022年12月為分水嶺,進入2023年,問界的增長勢頭也不復以往,銷量出現大幅度下滑

今年1-5月,問界的銷量分別為4475輛、3505輛、3679輛、4585輛和5629輛,累計銷量為2.1萬餘輛。

要知道,僅2022年10月,問界的月銷量就超過了1.2萬輛。

尤其是在華為與造車劃出明確界線,品牌宣傳與問界解綁時,市場上關於問界今後還能否賣得動的質疑之聲迭起。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造成今年問界銷量下滑的一大原因,是競爭的加劇。

當新能源汽車市場急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品牌參與角逐,這導致了激烈的競爭和市場份額的爭奪。

『問界之前連續月銷破萬,裡面有一個概念模糊區,究竟是門店鋪貨量還是零售給用戶的數量?如果是前者,那麼必然會導致之後的庫存積壓滯脹難消,所以現在數字會很難看』鐘師認為,『品牌是企業的信任背書和品質承諾,但華為在汽車業務上的搖擺,也讓消費者對此感到迷惑,從而加重觀望情緒』

隨之而來的,是撐不下去的一線銷售人員開始逃離

據今年從問界離職的廣州汽車銷售柏柏介紹,2022年一家華為門店裡至少有10位銷售負責賣車,而今年銷售乏力,一家門店隻配備4位銷售,一個月隻能賣出2、3輛車。

另一位問界品牌銷售白濤則透露,今年以來,問界在優惠政策上舉棋不定,『每一次都說是史上最低』,但不久後活動力度卻更大。

問界內部銷售體系中,三方《華為、賽力斯、當地經銷商》管理混亂,背著業績壓力的經銷商『暗補』卷得起飛,每家門店的實際價格與優惠都不統一,不斷浮動的優惠額度使消費者難以確認,反而導致很多意向客戶流失。

問界姓『華為』,還是『賽力斯』?

問界曾經的『輝煌』,在李想的『小作文』裡也有體現。

『2022年三季度,問界M7的發佈和操盤,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毫無還手之力。

華為的超強能力直接讓理想ONE銷售崩盤、提前停產,一個季度就虧損了十幾億元』

不過,一些業內人士則認為,單從產品力的維度來看,問界M7並不具備挑戰理想ONE的水平,而且問界M7銷量最高時才5000輛,理想ONE的交付量下跌和停產,是由於產品換代所致,而非問界M7打殘的。

近日,J.D.POWER《中國》官方發佈的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質量排行榜顯示,問界M7分別位居50款新能源車質量倒數第二的位置。

而在去年11月中保研的車型測評中,問界M7在碰撞時出現A柱疑似出現變形的現象,僅獲得A《良好》的評價,而一同參加測試的理想L9則獲得最高的G《優秀》評價。

還有人認為,理想汽車當下月銷量接近3萬輛,李想看似是在吹捧對手,實則是在『鞭屍』問界凸顯自身。

隨著理想L9、L8陸續交付,以及車市價格戰的打響,問界的銷量開始大幅下滑。

即便問界快速跟進降價,但效果並不明顯。

感受到頹勢和危機後,餘承東開出的藥方是,給問界註射『含華量』,這也是車主們渴盼已久的『強心劑』

圖/今年3月,AITO官方微博用『HUAWEI 問界』宣傳

來源/AITO微博 極派Daily截圖

今年3月,餘承東開始做出多方面的嘗試,比如在發佈會和海報上首次使用『HUAWEI問界』宣傳詞,比如在華為線下門店的貼上『HUAWEI問界』的logo,比如準備好把HUAWEI標識烙印在問界車尾。

值得注意的是,『問界』商標轉讓申請的收文時間為3月7日和8日。

也就是說,6月獲批受讓的『問界』商標,實際上是當時籌劃的動作之一,並不是華為有意在造車一事上在前後搖擺來回橫跳。

給問界統統打上華為標簽,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因為這樣一來,銷售人員可以名正言順地向客戶推銷 『華為汽車』,以華為的品牌號召力,銷量提振是可以預見的事情。

毫無疑問,這也精準戳中了消費者所關注的痛點。

『問界購車者,大多都是‘花粉’直接轉化來的』鄧飛對極派Daily表示。

在社交平臺上,一些問界車主爭相將愛車作為『華為X件套』之一曬出。

在買了問界汽車之後,撕掉賽力斯的車標,換上HUAWEI的logo,也是不少問界車主心照不宣的做法。

然而,對於堅持不下場造車的華為來說,這樣的行為顯然是越界了。

於是,任正非最終不得不下場叫停並糾偏,餘承東無疑遭到當頭棒喝,為此也招致嚴厲的批評。

被調侃『薛定諤的造車』的華為,還是踩下了剎車,停在無限接近於造車的地方

在張翔看來,華為如今選擇繼續在問界上『加註』,將所有問界商標獨攬懷中,無疑會讓原本就鮮有話語權的賽力斯更加被動,未來賽力斯或難逃代工廠的命運,『就像江淮代工蔚來汽車的模式一樣』

根據《華夏時報》報道,某華為門店工作人員直言,賽力斯僅僅是一家工廠,華為與賽力斯的關系,可以理解是蔚來與江淮的關系

生態品牌走向何方?

『把‘華為問界’打造成生態品牌,讓消費者選擇時不至於很困惑』在今年4月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餘承東表示。

按照其構想,拿到100%的『問界』商標後,問界將會被塑造成為一個生態品牌,旗下會囊括系列化的車型,組建起華為汽車聯盟。

『任總的路線錯了,博世路線不行』在餘承東看來,華為要成為博世或者大陸這樣的供應商已是不可能。

因為華為做的不是標準化部件,而是軟件、算法、雲、芯片,它需要跟車企深度合作。

眾所周知,華為與車企的合作大致有零部件模式,以極狐為代表的HI模式和以問界為代表的智選模式。

相比較HI模式,在智選模式中,華為更深度參與汽車產品定義,負責研發設計、核心零件、供應商體系、質量標準等,還幫忙賣車。

這補足了許多車企最薄弱的幾個環節:渠道、營銷和智能化。

圖/五棵松華熙live

來源/極派Daily拍攝

隨著HI模式被證明很難跑通並逐漸式微,包括奇瑞、北汽和江淮等在內,更多的車企選用智選模式來與華為合作。

有消息稱,問界未來或成為華為智選模式的統一品牌命名,華為與各家合作推出的車型都將共同在問界這一名頭下進行

這樣一來,不僅強化了外界對『問界』品牌就是『華為汽車』的認知,彼此捆綁升級,同時又和華為不造車的理念並不相悖。

隻是,華為內部人士對此仍表示,『目前並沒有收到相關消息』

『所謂生態品牌,究竟是不是品牌?『鐘師對此分析稱,『華為進入汽車業,有點像蠻牛闖入瓷器店。

既聲明不做整車制造商,又想要有自己的汽車品牌;既在利用消費電子產品門店的存量資產轉化為銷車網絡,又不堂而皇之直接做代工模式;既要建立自己的生態圈,又要喧賓奪主占據合作車企的靈魂。

目前來看,其商業邏輯是擰巴且凌亂的』

『如果華為決意采用代工模式做汽車品牌,不自建工廠造整車,完全可以亮出一個全新的品牌,而沒有必要匆忙拿問界這個和賽力斯合作推出的子品牌來作為品牌。

消費者是沖著品牌來購車的,往往並不清楚企業間是怎麼搞生態合作的』鐘師指出。

『問界的這種模式,以前並沒有過類似的案例,還需要市場的檢驗。

另外通常知名度比較高的大型車企,不一定願意接受,它們不會輕易讓渡權利』張翔表示。

今年3月27日,廣汽集團就曾發佈公告,將原定與華為聯合開發的廣汽埃安AH8項目,變更為自主開發,就是一個明確的信號。

『供應商不造車,是汽車行業的潛規則。

一旦華為下場造車,就會和國內外合作車企們產生競爭關系,進而導致車企不滿遠離華為』張翔如是說。

在華為最高層的戰略考量之中,華為仍在艱難求生存的階段,而造車是一項耗資巨大的事業。

任正非此前在發表『寒氣論』中說,『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公司需要減少所有邊際業務,隻關注收入和利潤』

2022年,華為的銷售收入已經比2019年低了2000多億元,利潤更在過去五年裡減少超過四成。

汽車業務等投資負擔加重,導致整個集團經營現金流下滑至178億元——回到2011年水平。

但好在,盡管華為在汽車業務上有所搖擺,可每年100多億元真金白銀的投入並沒有縮減,實際的支持態度相當明確

在重重限制條件下嘗試過所有可能性之後,華為似乎在讓問界走上了一條前人未曾走過的道路。

至於這條路通向何方,或許沖在最前面的餘承東會最先看見。

在餘承東看來,2025年是燃油車和智能電動車的轉折點,他主動向公司提出華為車BU在2025年實現盈利的挑戰性目標。

餘承東將如今的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浪潮,與其10年前負責終端業務時的手機行業做類比,『如果抓不住行業大變遷的機會,無論今天是多麼強大的公司,將來有可能會消失掉』

歷史不會重復,但總是押韻。

華為曾經承諾過不做手機,內部也存在爭議,但自華為Mate 7打贏賴以正名的破局之戰後,華為內部再無反對聲音。

如果餘承東能復刻華為手機當年的成功,或許未來某一天,消費者會真正開上華為自己造的車。

參考資料:

《華為不造車往事》,來源:晚點LatePost;

《賽力斯,替問界加分還是減分》,來源:陸玖商業評論;

《使用『華為汽車』宣傳!監管局:罰》,來源:汽車行業關注。

* 題圖及文內部分配圖來源於極派Daily拍攝。

*文中鄧飛、文誠、柏柏、白濤為化名。

*免責聲明: 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每日話題:

你看好華為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會在評論區挑選一位網友《點贊超過50,統計周期為7至14天》送出騰訊視頻會員VIP季卡一張。


在看,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