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造車,華為聯合造車。

華為到底造不造車?

創始人任正非曾在2020年簽署了一個文件:3年《華為不造車決議》,這個決議即將在今年10月份到期。

眼看著不造車的『思想鋼印』似乎要松綁,今年3月造車的輿論聲浪空前高漲。

然而沒幾天,任正非又動用董事長權限,給這份《華為不造車聲明》續了5年,堅決重申了這5個字——華為不造車!

在這裡5年要劃個重點,華為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戰略決策文件最長期限是5年,這也就把造車這件事給按死了。

話鋒一轉,華為近日又有個大動作,拿下了『問界』商標,這讓造車一事再次蒙上一層紗。

圖源:文心一格

01

華為拿下問界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信息顯示,華為受讓了共計21個『問界』商標,轉讓方分別為北京永安世達科貿有限公司和北京科創輝達科貿有限公司。

有意思的是,商標電子公告系統顯示,『問界』商標轉讓申請的收文時間為今年3月7日和8日,任正非簽署華為造車禁令的時間是3月31日。

華為不造車,華為聯合造車。

對於獲得『問界』汽車類商標一事,華為方面回應稱,『華為不單獨造車,和車企一起造好車』沒有變化。

所以對於華為不造車,也有了全新的解釋。

原來『華為不造車』的意思是,華為不追隨蔚小理、小米等整車制造模式,而是以全套技術方案供應商的角色,切入新能源汽車賽道。

雖然再三強調不造車,但AITO問界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汽車品牌,拿下問界商標有何意義呢?

目前有一種說法是,華為想用問界的名頭來打造一個汽車生態品牌,然後打造一個華為汽車聯盟。

02

華為不單獨造車

結合公開信息可知,目前華為和造車廠商合作主要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直接向廠商供應軟硬件產品,例如智能電動、智能座艙等。

第二種則是全棧式HI模式,華為從研發到軟硬件等深度參與到車企。

早在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部門,隸屬於ICT業務,這項業務的最高負責人為徐直軍。

此前有三家Huawei Inside合作車企,分別為北汽極狐、阿維塔以及廣汽埃安,但目前華為已經不再和廣汽埃安進行合作,與北汽的合作也已經升級為智選模式,隻有阿維塔一家還在使用華為HI模式。

第三種就是廣大消費者最為熟知的智選車模式,從設計到智能化解決方案以及車輛營銷等華為全程參與。

問界品牌就是智選車模式下的『集大成者』,也更受消費者青睞。

華為和問界的淵源可追溯到2021年底,彼時賽力斯與華為共同推出AITO汽車品牌。

賽力斯負責整車產品的研發、生產、交付服務等整個生命周期用車體驗,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整車開發和渠道銷售。

AITO問界也是華為智選車模式的首個嘗試,問界首款車型M5在交付後第一個月銷量便超過了3000輛,2022年7月銷量破萬,是彼時月銷量破萬最快的新能源品牌,可以說是夢幻開局。

但是,問界模式很快也暴露出問題:用戶買車的時候,問界是華為主導的,售後服務的時候,問界是賽力斯的。

這個問題導致了華為內部產生的兩種不同的聲音。

一種是任正非提出的華為5年內不造車,禁止問界掛靠華為品牌,避免華為品牌被問界所拖累。

於是出現了一夜之間,『華為問界』標識全部被下架、剔除的境況。

另一種就是餘承東所追逐的『華為造車夢』。

隨著問界商標的塵埃落定,在華為內部的造車路線之爭中,餘承東也戰勝徐直軍獲得了暫時的勝利。

03

問界汽車生態品牌

事實上,我們一再反復去討論華為到底會不會造車意義不大,更應該去關注華為在智能汽車業務上有何進展。

華為將擁有問界商標的主導權後,餘承東的主要計劃是,把問界品牌獨立出來,劃歸華為旗下,不再由賽力斯控股問界品牌。

以問界為核心,鏈接車企,聯合車企共同打造不同車型,統一到問界這一個品牌矩陣下面。

這也被外界稱為『含華量』最高的模式。

對於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以後大家買的新能源汽車不再是塞力斯、江淮或者奇瑞,而是問界。

問界品牌脫離車廠掌握話語權後,好處也很明顯。

首先宏觀層面上,『問界』商標專門用以新能源汽車,有效區隔了造車與華為品牌的關系,車出了什麼問題,找問界背鍋。

隨著華為智選車模式『朋友圈』的擴大,華為將統一資源調配,發揮不同車企在各種車型上的優勢積淀,集聚了統一的品牌勢能,就有了一戰到底的勇氣。

其次是品控方面,華為經歷過全球化的洗禮,在供應鏈管理和生產標準上,比傳統生產更加嚴格。

餘承東就曾自豪地說:『某些車企幾乎每天都在自燃,按照華為的標準,是不能出廠的』

回歸到現實層面,問界的銷量焦慮今年很明顯。

以2022年12月為分水嶺,進入2023年,問界銷量開始下滑,增長勢頭不復上市之初。

就算年初跟隨特斯拉降價,也未能提升銷量。

今年1-4月,問界銷量分別為4475輛、3505輛、3679輛和4585輛,累計銷量為1.6萬輛。

與同行相比,今年1-4月銷量排名第十的新能源長城都有4.3萬輛,排名第一的比亞迪更是達到了76.2萬輛。

5月,問界銷量環比上升,交付了5629輛,但也沒能回到去年10月月銷超1.2萬輛的巔峰。

市場也在華為宣佈不造車後,開始懷疑問界是否還能賣得動。

餘承東表示,無論華為怎麼使用問界商標,『華為只要想在汽車行業裡面長期發展,只要它背負著夢想、認真對待,一定要有自己的汽車類商標』更放出狠話:『未來問界將實現月銷10萬輛的成績』

華為以問界之名的嶄新造車之旅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