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無論造車與不造車,華為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丨張之棟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靳鵬輝
華為不造車才是最優解?
華為造車路線的爭議,最終被任正非的一紙文件,劃上了句號。
退一步講,哪怕餘承東再覺得委屈,也不得不服從大局,暫時平靜下來。
然而,盡管HUAWEI問界可以重新變回AITO問界,行業、市場、消費者對於華為汽車的態度已經發生改變。
餘承東錯了嗎?華為該不該造車?供應商模式、HI模式、智選車模式哪個才是正確的方向?
未來汽車市場的發展方向依舊不明,價格戰、價值戰、品牌戰一觸即發,如此復雜的大背景下,針對『華為該不該造車』的問題,第42期《四車道》直播連線汽車公社衛金橋、大眾侃車郭登禮、天天汽車徐鋒,以及汽研社賀球輝4位老師,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討論。
結合行業大勢,多維度、全方位解讀,一起尋找表象之下,被掩蓋的問題本質。
被困住的華為,應該如何掙錢?
眾所周知,因美國制裁原因,華為以手機業務為主的消費者業務『現金牛』,逐漸失去了活力。
遙想2020年,華為的年營收超過了8000億元,2022年卻隻有6432億元,尤其是凈利潤下跌七成的糟糕情況下,華為急需尋找其他盈利方案。
當坊間,乃至整個汽車行業都以為華為要造車的時候,華為卻依舊堅定著不造車理念,甚至還給『功臣』餘承東扣上了『濫用華為品牌』的大帽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怎麼就如此突然?
『非常理解餘承東,但華為不應該造車』
徐鋒老師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與郭登禮老師站在了統一戰線。
在徐峰看來,作為消費者業務的老大,面對手機業務的萎縮,餘承東需要通過造車,支撐起整個消費者業務。
但這樣的結果便是:餘承東個人想法,凌駕於華為發展戰略之上。
顯而易見,任正非再次簽署5年不造車文件,意味著華為上層意識並不想造車,亦或是現在還不能造車。
最直接的原因——如今智選車模式爭議甚大,很大程度影響到華為的HI模式與零部件供應商模式,是一種內耗。
更不要說親自下場造車,那就更加『沒得朋友』。
對此,郭登禮也進一步表述到:『華為不應該成為整車廠,而是新時代的博世』
是啊,道理大家都懂,華為本身或許也更想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博世,但真的有時間、有空間去做這件事嗎?
從盈利的角度出發,華為智選車模式是三條路線之中的佼佼者。
但華為也因此陷入到僵局之中:為提振問界銷量,就需要華為品牌的進一步賦能,而加了HUAWEI標志,行業、市場,以及合作夥伴們,卻又產生更深、更多的猜疑。
就像賀球輝老師所說,『整個汽車行業對華為比較反感,原因在於,大家怕他像寧德時代一樣,綁架主機廠』。
事實也正是如此,由於華為的強勢形象,以及靈魂論的『言傳身教』,很難促成互利共贏的合作。
換句話說,各環節利潤都想插手掌控,既要、又要、還要的華為,很難不讓人提防。
隻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華為不這麼『急功近利』,那麼又將如何扭轉利潤暴跌的頹勢?
『華為一定要造車』,衛金橋老師是華為造車派的堅定支持者,並對此提出了3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華為造車,才能替代手機業務,實現技術、商業閉環。
第二,蘋果和小米可以造車,華為為什麼不可以。
第三,中國汽車需要華為,華為是為數不多具備全球號召力的智能企業、新制造企業。
在衛金橋看來,曾經電動汽車時代、傳統燃油車時代,Tier1公司存在強分工,所以才會出現博世、電裝等這樣的強零部件供應商。
但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一定會打破原有的零部件供銷商模式,對於這種汽車行業的格局變化,中國汽車需要一個引領者。
中國汽車,需要華為怎麼做?
時代在變,智能是汽車行業確定性未來。
不管是解放雙手的智能駕駛,還是貼近生活的智能座艙,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汽車產品的智能化功能已經必不可少。
必須承認的是,相對比於特斯拉,盡管中國汽車有比亞迪、蔚小理等優秀車企,但是在電動車時代,依舊算不上完全意義上的領先。
那麼順延到智能汽車時代,中國汽車又將如何繼續保持相對領先的地位?
事實上,曾經的汽車行業體系、規則、技術,已經很難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智能化功能,而這也直接創造了蘋果、小米、華為、魅族等手機廠商,乃至百度、360這樣的互聯網大廠進入汽車行業的契機。
『華為做智能化賦能,可以擁有全球市場。
但如果造車,可能會被局限於中國市場之中,直接與特斯拉、比亞迪競爭』
正如徐鋒所言,華為擅長做智能化賦能,也極有可能借此進一步改變往日汽車行業的『陳科舊律』,樹立起一道中國智能汽車的標桿。
而與之不謀而合的是,郭登禮也這樣說道:
『華為本身做ICT出身,不管是車路協同,還是單車智能,都有很大的優勢。
隻有與汽車行業融合,將技術逐步提升,才能抓住長期主義』
如今,華為在汽車行業的處境十分微妙,甚至有些尷尬。
賽力斯、江淮、奇瑞的智選車模式,北汽、廣汽、阿維塔的HI模式,以及其他零部件供應、鴻蒙座艙賦能的合作方式,都能看到華為切入汽車市場的決心。
然而正如賀球輝所說,『華為做不做,大家都會懷疑你』。
不難發現,華為造車正逐漸從主動切入,轉變為形勢所迫;哪怕又是5年的文件『封印』,華為進軍汽車市場的動作,並沒有停止,隻不過改變了一種方式。
所以問題還是那個問題,遭遇美國無理制裁,華為進軍不了國外汽車市場;國內蔚小理等新勢力,不會選擇華為智能化賦能;傳統車企想要靈魂的,也不會選華為。
這種情況下,華為的HI模式還能跑得通嗎?
答案,恐怕隻有時間知道。
顯然,人們對於華為的預期不同,所以就顯得分歧甚大。
至於餘承東想要造車,任正非不想造車,兩個人的角度並不存在對錯之分,甚至在智能化的大方向上,殊途同歸。
那麼,中國汽車究竟是需要一個華為汽車品牌,還是一個像博世那樣的Tier 1?這一問題,沒有人說得清楚。
但可以確定的是,華為造不造車都沒有錯,而此時的中國汽車行業和市場,也正期待著,一面屬於華為的旗幟,再次飄揚起來。
|張之棟|
多偉大的作家,
也不過是在書寫自己的片面。
THE END
微信號|iAUTO2010
2023∣格局與趨勢《上》:活著
2023∣格局與趨勢《中》:生死三季度
2023∣格局與趨勢《下》:汽車新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