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知道電腦我就對這個神奇的東西很感興趣,但是那時候電腦隻存在於實驗室和各種高端場所,連見到都很難。
上中學的時候當時哈一百商場裡有一臺電腦出售,我每次去都要隔著櫃臺遠遠的觀望好久,至今都不知道當年出售的那臺電腦是個什麼型號。
1997年,我工作了,那時候電腦也開始走入家庭,我也終於擁有了第一臺自己的個人電腦。
對電腦感興趣的人非常多,那時候電腦展時不時會舉辦,每次都會吸引不少人來參觀。
這個展覽場地是當時哈爾濱唯一的大型展館,叫做省展覽館,是的,就是現在西大直街上的那個國展購物中心。
投影儀之前隻存在於小錄像廳,電腦投影展示出的清晰度讓觀眾覺得不可思議。
多媒體當時方興未艾,能在電腦上播放視頻是一件非常新奇的事情。
其實當時播放的視頻是VCD,分辨率僅有240p,放到現在可以說是慘不忍睹,但是在當時也隻有高配電腦才能做到軟件解碼,低配的需要單獨配置一張解壓卡才行,而光驅動輒上千的價格也直接勸退了一批。
當時一款可以在486上軟解碼VCD的超級解霸一度被大家驚為神作。
那時候電腦還是以DOS+win3.3為主,win95還是高端產品才會配置的系統,使用門檻不低。
但是電腦展上基本都是win95的電腦,是作為多媒體電腦來展示的。
圖中這臺電腦似乎是在演示winamp播放器。
那時候能播放MP3的電腦就可以聲稱自己是多媒體電腦了。
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軟件來源很單純:盜版光盤和正版軟件店。
在經歷了一番折騰之後的1997年,正版軟件價格已經降到了勉強可以被大家接受的地步。
電腦展上的軟件展臺提供了電腦供用戶試用正版軟件,這也是不少人第一次解除個人電腦和多媒體技術的地方。
正版軟件的種類其實還不算少,最受歡迎的是殺毒軟件和遊戲,記得當時遊戲主流是50-100元,我的第一套正版軟件是KV95,價格是98元。
軟件大大的盒子裡一般會有一本厚厚的說明書和幾張軟盤。
遊戲倒是配備光盤的居多,想玩遊戲必須擁有更好的電腦配置,從那個年代起玩遊戲就是吃錢吃系統配置的一件事。
忘記這是哪家公司的展臺了,想了想可能是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吉通,吉通、網通、聯通後面的一大堆亂事感興趣的網友可以自行搜索。
那個年代不僅僅是對於電腦,人們對於每一個新出現的事物大家都充滿好奇和渴望,似乎是一夜之間,電腦書店就遍地開花,展會上軟件介紹的薄冊子都大受歡迎,很難想象那時候其實哈爾濱人個人電腦數量也就一萬臺左右。
最後說一下我第一臺電腦的配置:奔騰133mmx散包、4MB內存、1.7GB希捷硬盤、S3顯示卡配512K顯存、分辨率為1024*768的高清14寸彩色顯示器、DOS6.22+win95……這配置超越不了現在所有現役的智能手機,但是當年卻是我最大的樂趣來源。
不得不感慨一下,科技進步真的是飛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