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手機睡眠差焦慮多,放下手機還自己一個好睡眠。

人手一部手機已成了生活常態。

但最近我們的研究發現,長時間使用手機對睡眠和情緒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我們研究調查了4333名在校學生,通過問卷的方式收集參試者每天的手機使用時間,失眠、日間過度嗜睡、睡眠時長、周末睡眠補償時間、晝夜節律延遲等各種睡眠指標,以及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並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隨訪。

老玩手機睡眠差焦慮多,放下手機還自己一個好睡眠。

結果顯示,23.5%的參試者每天使用手機4小時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存在睡眠及情緒問題,包括失眠、白天嗜睡、工作日睡眠縮短、周末過度補覺、晝夜節律延遲、抑鬱、焦慮。

且手機使用時間越長,上述問題程度越重;而睡眠和情緒問題又反過來增加參試者的手機使用時間,形成惡性循環。

長時間使用手機影響睡眠,主要通過以下三條途徑:一是過度使用手機(尤其是睡前)占用了原有的睡眠時間,引發睡眠不足;二是手機中的內容可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興奮,增加覺醒程度,從而影響睡眠;三是夜晚手機屏幕的光線可抑制體內褪黑素的正常分泌,引起晝夜節律延遲,導致入睡困難。

長時間用手機與抑鬱、焦慮情緒的關系體現在:一方面,由於手機的便捷性和實用性,存在抑鬱或焦慮情緒的青少年常常通過手機與他人進行交流來獲得社會支持,減少與家人和朋友面對面的交流機會而加劇社會隔離;另一方面,通過手機獲得的大量信息可能加重認知和情感負擔,從而增加抑鬱和焦慮的易感性。

基於此,建議限制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時間,如每天控制在1~2小時以內。

還可以采取睡前閱讀紙質書籍、降低手機屏幕亮度、采用有藍光過濾功能屏幕的手機等來減小手機對睡眠的影響。

社會媒體、教育部門及社區、家長也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鼓勵他們放下手機,與家人和朋友多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在這個抗疫的春天,良好的睡眠成為人們提升免疫力、抵抗新冠病毒的法寶。

本以為宅家期間可自由支配時間增加了,人人都會獲得一個好睡眠,但實際情況是,自由睡眠不一定能帶來好睡眠。

日前,中國睡眠研究會與慕思聯合發佈的《2020全民宅家期間中國居民睡眠白皮書》顯示,全民宅家期間,睡眠卻是『保量不保質』,人們睡得更多反而睡眠質量下降。

不僅如此,人們喜歡在睡前玩手機,由此普遍陷入『刷手機—晚睡—睡不好』的惡性循環中。

此前一些調研數據也顯示,在互聯網碎片化時代的催化下,『睡個好覺』越來越難。

中國人平均每天在移動設備上花費6.2小時;56%的互聯網用戶表示自己有睡眠問題,75%的人會在睡前使用手機,睡前習慣性玩手機人群占比59%。

青年人與電子產品更是難舍難離,煲劇、刷微博已成為年輕人入睡的『伴侶』。

與此相對應的是『睡不夠、起不來』『睡了卻依然疲憊』的占比高達91%。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張曉雷在分析電子產品對睡眠的不良影響時指出,睡前看手機的習慣是導致不良睡眠的重要原因,因為手機的短波藍光會刺激視神經,導致褪黑激素分泌被抑制,讓人變得非常難以入睡。

『睡得好是健康的標志,睡不好是疾病的征象』。

世界睡眠學會秘書長、中國睡眠研究會前任理事長韓芳教授近日在『3·21 世界睡眠日中國主題在線發佈會』上表示,今年的主題為『良好睡眠健康中國』,睡眠疾病影響人類全生命周期,人體健康好壞和壽命長短都與睡眠質量息息相關。

她說,國際疾病分類裡包括了『睡不著、睡不醒、睡不好』三大類 90多種睡眠疾病,10%以上約1.5億國人需要積極的醫療幹預,一半以上的人在一生中會出現睡眠問題。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太重、睡眠嚴重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生長發育。

韓芳認為,良好睡眠包括:足夠的睡眠時間,良好的睡眠質量,規律的睡眠。

因此,要從全民健康、全生命周期關愛的角度維持良好睡眠。

目前國內終於迎來疫情初步控制的大好局面,伴隨著各地相繼復工復學,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恢復正常,意味著需要將宅家期間的作息規律重新調整。

『睡眠白皮書』還表明,有87%的受訪者意識到睡眠問題會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表示願意主動采取各種方式來提升睡眠質量。

專家呼籲,請在睡前放下手機,加強個人睡眠管理,作息規律,增強運動,以飽滿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學習中,不要再讓睡得晚、刷手機成為當代年輕人的通病。

聞唱、 張繼輝、劉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