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拒絕,大佬炮轟,獨董棄權!東方材料為何如此『遭棄』?

三天時間,讓A股東方材料的股價經歷了從跌停到漲停,再回到跌停的超級過山車。

而今天的一字跌停,加上被華為發公告明確表態抗拒,以及著名學者劉姝威的直言炮轟,更讓其被推到了輿論的浪尖。

甚至在H的公告和劉的文章中,都很顯然用了直接甚至毫不客氣的用詞,完全沒有常規公告那種不表情緒的氣度,態度之明確,言辭之激勵,堪稱史上罕見。

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個跨界轉型並一步攀上超級巨頭合作關系的超級大利好,卻突然變成了被對方抗拒被股民拋棄的超級大利空。

這個公司,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惹得如此大的反應?

東方材料,主營主要從事軟包裝用油墨、復合用聚氨酯膠粘劑以及PCB電子油墨等產品的生產銷售。

據2022Q3財報,其中包裝油墨占比66.34%,膠黏劑28.41%,電子油墨4.77%。

公司於成立1994年,在2017年上市,算是一家老牌企業了,但即使發展了很長時間又享受到了上市融資發展的紅利,業務方面卻一直難有起色。

近十年來,營收一直停留在4億元附近徘徊不前。

利潤雖然沒有怎麼虧損,但常年也是停留在5千萬上下波動。

扣非凈利潤更是一言難盡,2021年的扣非凈利潤僅有783萬,是近十年最最低的。

這些業績趨勢已經明確反映出這家公司在經營上的困境越來越明顯了。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公司所處行業的市場規模實在太小。

近幾年來,中國的油墨產量年增長率隻維持在大約3.5%的增速,市場規模大概有450億左右。

並且在當前數字化經濟大時代,無論是包裝行業還是辦公領域,都在講究低碳綠色,甚至無紙化,對油墨的需求難有高增長。

就是可以說,行業空間和增速基本被鎖死。

並且在這個門檻不算高的小蛋糕裡,東方材料也並不算行業中的龍頭,還有廣信材料、容大感光、杭華股份、洋紫荊等行業龍頭參與競爭。

東方材料這麼多年來能在這些龍頭競爭中一直維持每年盈利已經不容易,但想要向上增長,幾乎是再無可能。

而且從公司的經營層面看,也很難讓人看出要在這個領域用心紮根做大做強的決心。

多年來,公司的研發人員都僅有數十人,近來還有所減少,每年的研發投入隻有千萬出頭,如此班底,想要做大做強更是不可能。

所以,跨界轉型,就自然成為了東方材料非常合理的選擇。

按理說,這樣難有明顯增長勢頭的企業,早應該被市場拋棄。

但在股市上卻出現了異常的走勢,得益於自身所屬的集成電路產業鏈概念,東方材料在市場對半導體大產業的各種熱炒中不斷攀升,從2019年至今累計上漲超過5倍。

以至於到現在,公司的動態市盈率高達755倍之高,市凈率也超過了12倍,估值被硬生生炒成了芯片半導體同屬的超高成長行業。

然後在期間,上市公司各種股東和董監高就開啟了各自的減持,其中有些減持幅度還不小。

多位股東和董監高減持,很大程度反映出對公司的前景信心不足。

對於此種行為,市場投資者也一直有不少質疑,造成了一個不是很好的印象。

再回到此次事件的本身,我們就很容易理解H為為什麼如此抗拒了。

這個收購案中,東方材料是將收購洛基亞旗下子公司TD TECH 51%的股份,交易金額高達21億,這錢還是要靠從市場上融資才夠。

而TD TECH公司是什麼?主營通信技術,背靠兩大強大股東,其中諾基亞持股51%,華為持股49%。

公司設有7個董事席位,華為就有3個分別是徐直軍、何海鵬以及閆大力三人,這三人都是華為的高管,而徐直軍和閆大力均是華為的重要董事,說明華為對這家合營企業的重視度是極高的。

同時標的資產是東方材料的近7倍,凈資產是3倍,2022年的營收已經達到74.5億,幾乎是東方新材的20倍。

無論哪一個方面,TD TECH都是東方材料難以望其項背的。

很顯然,這是一起極典型的蛇吞象式收購案。

而且東方材料本身幾乎沒有TD TECH公司業務相關的資源,也沒有任何的行業經驗和技術積累。

H為之所以重視TD TECH,是因為合作對方是諾基亞這種同圈內的超級大佬,相互之間能有技術和經驗資源可以把合營公司做大做強。

沒有任何相關行業經驗和技術積累的東方材料能提供什麼?

而且還要一下子把合營公司51%的股權,也就大股東的地位拿下了,把頂級大佬變成而小弟。

尤其關鍵的是,公司也沒有明確表示事先問過H為究竟是什麼個態度,就先發了定增公告,還強調要與H為聯營。

這算啥事?

這就好比,原本不是同一路的人,被強行圈在了一起,根本不存在合作共事的可能。

打個不合適的比喻:矮窮矬武大郎借錢想從張大戶那贖來潘金蓮,打算攀上張大戶親家的親戚關系。

這種強攀親戚的行為,張大戶親家怎麼可能會答應?

如果真成了,那豈不是打大佬的臉面?

何以能忍?

所以才有如此幹脆決絕地公開抗拒。

感覺這個公司在收購TD TECH這件事上,從一開始就沒整明白自己的地位和實力問題。

要是真懂得圓潤一點的,做事情就知道要有個章法,而不是單純想著用錢開路強攀關系。

起碼不要一下子把51%股權都自己拿完了,而是應該聯合幾家有實力的買方一起來做這個項目。

自己可以拿多點股份,但也不要想著大股東的地位,要充分尊重手握49%股權而且提供關鍵的技術、資源和各種背書的那一位大佬的態度。

要先一起跟大佬虛心談談,把誠意和姿態表示出來,看看對方願不願意帶玩,而不是沒通氣把事兒給辦了,還糊裡糊塗地把大佬給徹底得罪了。

所以這一次事件,真的可以當做商業世界非常經典的一個反面教材案例了。

這些年,不少行業都面臨各自的發展瓶頸,企業想要轉型跨界並沒有什麼過錯,也是值得鼓勵的。

事實上,這世界上並不缺乏成功跨界的,比如做飼料的通威,現在是光伏圈的二把手,也是頂級大佬。

但要懂得一些最基本的處世規則,比如門當戶對。

尤其是當你收購的項目合作方,是另一個比你遠遠高出好幾個level的超級大佬。

並不是說不允許跨界向上,而是你先要提供足夠的證明,讓對方認可你的實力或者未來潛力,對方才可能願意帶你一起玩。

但錢絕對不是一個有用的實力證明,大佬會缺錢嗎?

何況你這錢還是融資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