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華為做大數字金融市場的底氣。

在金融數字化賽道,市場策略層面,華為形成了雲BU、數字金融軍團背靠企業BG協同作戰的陣型;產品策略層面,華為堅持以『技術先進性』為優勢,持續研發根技術,提供差異化的解決方案

文 | 吳俊宇 顧翎羽

編輯 | 謝麗容

華為公司在數字化市場上的深入佈局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在數字金融市場深挖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6月7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出席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並發表演講。

她在演講中提到三個關鍵信息:

其一,數字金融市場需要更加匹配的產品和基礎設施。

孟晚舟提到,作業數字化、數字平臺化、平臺智能化、智能實戰化,這是華為數字化轉型的『四化方向』,在『四化方向』的引領下,不斷地嘗試新的技術,嘗試新的應用。

其二,產品和應用的背後是基礎技術的研究,華為將繼續持續壓強投入『根技術』。

孟晚舟提到,新一輪技術的奇點已經臨近,技術在快速融入到企業的經營業務中。

AI 模型,雲服務,多維數字技術等正不斷地向前發展。

在過去的數十年來,華為深入通信與計算理論的文字研究,對數學與算法、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與工程技術、標準與專利等領域持續投入,不斷探索,在此基礎上,使華為可以在計算和連接這兩大產業上構建出強健的『根技術』。

其三,集眾志、采眾長,華為軟硬件開放生態是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之一。

孟晚舟還呼籲更多的夥伴參與到這場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創新歷程。

華為2022年度業績報告顯示,華為全年營收6423億元,同比增長0.9%。

其中,企業業務全年營收1332億元,同比增長30.0%。

在華為三大業務 《運營商、企業、終端》 中,企業業務是華為的核心增長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業務中,金融、雲是驅動企業業務增長的核心引擎。

金融行業,是目前中國各行業中數字化轉型速度最快,需求最明晰的行業。

這意味著華為可以從這個大糧倉中獲取更多收入。

中國IT支出大盤中,互聯網、金融、政府、電信是IT支出最大的四大行業。

國際研究機構IDC數據顯示,2022下半年中國金融雲市場規模市場規模達322.8億元,同比增長28.6%。

IDC過往數據顯示,金融雲市場增速長期高於20%。

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要上雲,這也是主要雲廠商爭奪的核心戰場。

華為雲2022年營收453億元。

和2022年已公佈營收數據的其他雲服務商相比,其收入規模僅次於阿裡雲的776億元、天翼雲的579億元。

在金融行業做大,不僅意味著華為雲的份額會變大,也意味著華為企業業務的雲轉型速度將變快。

在這個黃金賽道,市場策略層面,華為形成了雲BU、數字金融軍團背靠企業BG協同作戰陣型;產品策略層面,華為堅持以『技術先進性』為優勢,持續研發根技術,提供差異化的解決方案。

金融數字化是大糧倉

金融行業數字化一直被視為中國數字化轉型市場確定性最大的板塊。

銀行、保險、證券三大類型的機構是金融行業上雲的主力軍。

上述機構有穩定的營收、充足的利潤,在自身發展和政策引導雙重動力下,銀行、保險、證券有剛性IT支出。

其中銀行的IT支出占比高達70%,證券、保險機構的IT支出占比都為15%。

一位頭部證券機構CIO曾對《財經十一人》表示,2016年以來,監管部門考慮到業務安全、風險防控等要求,對銀行、保險、證券機構上雲有多次明確政策規劃。

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在探索過程中形成了清晰的行業標準。

該公司在2021年IT支出超過8億元,IT支出在營收中的占比超過4%。

券商隻是中國金融機構IT支出中的小頭,大型國有銀行的年IT支出高達百億元。

和互聯網行業早已全面上雲,公共部門上雲速度緩慢不同,金融行業的上雲進程相對穩健。

金融行業長期保持著混合雲、私有雲、公有雲並存的態勢。

此外,機構上雲率分佈也較為均勻。

這些特點讓金融雲市場長期保持著20%以上的增速。

頭豹研究院在2022年11月公佈的一組數據預測,2022年-2026年,中國金融雲 《基礎設施+解決方案》 市場還將保持著21.9%的年復合增長率。

銀行、保險、證券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通常要先搭建雲基礎設施 《混合雲、私有雲、公有雲》 ,再搭建雲平臺 《數據庫、數據中臺等》 ,再深度使用雲上應用 《業務創新、數據分析等》 。

目前中國銀行、保險、證券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整體仍然建設基礎設施、推動架構轉型的階段,距離深度使用雲上應用仍有一段距離。

因此形成了基礎設施市場規模遠大於平臺、應用市場規模的格局。

數據分析機構IDC今年5月數據顯示,2022年下半年金融雲基礎設施市場規模為31.4億美元,占比68%;平臺解決方案市場份額為6.6億美元,占比14%,應用解決方案市場份額為8.2億美元,占比18%。

華為目前基礎設施 《混合雲、私有雲、公有雲》 ,雲平臺 《數據庫、數據中臺等 》市場占據優勢。

2022年下半年,華為雲Stack在中國金融自建專屬雲基礎設施位居市場第一。

華為雲在中國金融雲平臺市場的份額為16.1%,位居第二。

事實上,中國金融雲市場的仍被認為雲轉型的速度不夠快。

雖然IaaS 《基礎設施》 、PaaS 《平臺》 層的雲化趨勢明顯,但是在SaaS 《應用》 層依然分散。

目前僅初步做好了上好雲,卻沒做好用好雲。

2016年以來,華為、阿裡、騰訊一直是中國金融雲市場的老玩家。

他們推動了上個階段國有大行等大型金融機構的改造。

為加速上雲、用雲的進程,2022年-2023年,中國金融雲市場正在出現新變量。

比如中國人民銀行全資控股的金電雲、中國建設銀行旗下的建行雲正在親自下場。

大金融機構經過多年探索形成經驗後,試圖將其經驗復制給中小機構。

金電雲、建行雲這兩朵雲被認為是『國家級金融雲平臺』,它們既采購華為、阿裡、騰訊等科技公司的雲技術,又直接參與金融行業數字化的競爭。

兩朵雲圍繞安全合規、多雲融合等方向進一步重塑中國金融雲市場的生態。

中國大型國有銀行雖然很早就通過采用分佈式雲架構的方式實現了去IOE 《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 ,但是大量中小銀行和地方銀行由於IT支出有限,其數字化轉型依舊緩慢。

一位地方銀行數字化轉型負責人告訴《財經十一人》,作為一家地方銀行,他們數字化的速度已經落後於市場平均速度了。

他介紹,該行沿用了幾十年的IBM+Oracle架構,這種架構現在無法支持客戶需求。

所以,目前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投入幾乎是不計成本、不設上限。

在應用層,中國金融機構數字化還處於初級階段。

幾大金融應用解決方案公司長期占據不足30%的份額。

一位金融數據庫從業者告訴《財經十一人》,數據和業務的關系是衡量金融機構數字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目前,金融機構數據使用至少有三個痛點,一是數據平臺發展和業務發展速度不符,現有架構迭代滯後;二是數據質量低;三是數據服務響應慢、效率低。

這需要在平臺層、應用層大刀闊斧地改造。

上述變化意味著,中國的金融數字化市場的深度、廣度正在提升。

隨著大玩家的下場,中國金融市場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對華為等科技公司來說,這既是挑戰,更是機會,需要適時做出調整。

政企、雲、軍團,戰略協同

把握金融行業數字化這個大糧倉,需要華為企業BG、雲BU、軍團保持密切的戰略協同。

華為為此形成了數字金融軍團、雲BU背靠企業BG協同作戰的陣型。

華為數字金融軍團作為銷售組織,收集客戶需求,橫向拉通華為的各產品線 《網絡、計算存儲、應用軟件》 ;華為雲作為作為獨立公司,可以根據金融客戶需求,整合IaaS、PaaS、SaaS層產品。

華為企業業務BG是傳統的銷售、服務組織。

傳統優勢是渠道和系統化能力。

長達十數年的耕耘積累下,它貫穿各省市,在當地有代表處,具備較強落地能力。

客戶積累、生態建設、銷售渠道、後期服務能力積淀多年。

軍團是華為體系變革基礎上,直面行業需求做出的組織變化。

它橫跨華為內部各部門,直接棉向客戶,優勢是擅長從客戶實際需求出發,為客戶設計全棧式軟硬件解決方案。

軍團作為集成型組織,規模小卻靈活,通常在百人以下。

華為的數字金融軍團起源於華為企業BG的行業業務部。

軍團以子行業為單位成立,面對子行業的特定問題。

軍團可直接穿插省或者地市與一線代表處共同作戰。

軍團的KPI不隻是銷售數字,而是能否幫客戶設計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軍團在組織中的優先級正在上升。

以華為數字金融軍團為例,其CEO曹沖還是華為全球金融業務部總裁。

華為通過給軍團CEO賦權的方式提升軍團在面對客戶時的靈活度。

一位華為雲人士向《財經十一人》解釋,企業BG、雲BU、軍團通常的協作流程是,軍團先和客戶接觸,為客戶整體設計解決方案。

再由雲或政企的一線員工通過招投標獲得客戶訂單。

項目執行時,混合雲或私有雲為主的項目運作主體是企業BG,公有雲為主的項目運作主體是華為雲。

KPI考核時,銷售數字對兩個部門是雙算的。

不過雲傾向從產品維度來考核收入,政企傾向從銷售維度來考核收入。

金融機構在上雲 《混合雲、私有雲、公有雲》 、建平臺 《數據庫、數據中臺等》 、深度使用應用 《業務創新、數據分析等》 的過程中會遇到大量實際問題。

此前一位銀行IT人士此前對《財經十一人》表示,企業無法通過隻賣產品的方式解決問題。

事實上,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很多時候是摸著石頭過河。

核心交易系統上雲,硬件、數據庫的國產化改造,這些過往分都是行業空白。

實現上述目標的過程中存在大量非標準化的需求。

金融機構容易出現無法清楚定位自身需求,購買產品後不知道如何用好產品等一系列問題。

解決上述需求,需要第三方服務商能夠做出清晰的咨詢規劃,並且符合落地實施。

為解決上述問題,華為的數字金融軍團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2年,華為數字金融軍團制定了『築牢基礎設施、深耕架構轉型、助力業務創新』的三大戰略。

三大戰略對應了客戶上雲、建平臺、深度使用應用這三個漸進式的需求。

一位華為政企業務人士對《財經十一人》表示,一線銷售部隊隻能零敲碎打給客戶服務器、網絡、存儲、雲、數據庫、數倉等軟硬件產品。

由於不懂行業,不具備強大的方案設計能力,也不負責幫客戶用好這些產品。

與之相反,數字金融軍團可以為客戶設計數字化轉型的框架,並為之搭配全棧方案組合。

上述華為政企業務人士進一步介紹,銀行核心數據庫遷移,一線銷售人員無法承擔這種任務。

但數字金融軍團能夠承接這種大課題。

他們不僅可以在華為內部各組織之間考慮如何調動資源,還可以根據客戶場景思考如何從華為內部整合產品,形成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華為已經針對金融市場拿出了成熟的標準化解決方案——鯤鵬服務器+華為雲Stack+GaussDB數據庫,上述產品幫助金融機構實現去IOE 《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 的改造。

截至2022年底,華為已服務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多個金融客戶。

以郵儲銀行為例,其新一代核心系統,選用華為雲Stack+GaussDB數據庫為全行6億多個人客戶、4萬個網點提供日均20億筆、峰值6.7萬筆/秒交易處理能力。

中國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IaaS 《基礎設施》 、PaaS 《平臺》 強,SaaS 《應用》 層依舊弱且分散。

未來加速上雲,核心在於應用。

在金融行業應用層面,華為雲與軍團協同,聯合夥伴沉淀行業資產。

其中,神州信息、先進數通、長亮科技等司均是華為的合作夥伴。

大量金融行業數字化經驗走過了從0到1的積累,沉淀了可復制的產品。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華為相比其他競爭對手的優勢是,軟硬結合,網絡、計算、存儲、數據庫、軟件應用等產品線完整。

華為能夠給出全棧解決方案。

由於金融機構對業務連續性要求高,華為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也被認為高出其他企業。

華為還有獨家產品,如使用國產芯片的鯤鵬服務器。

在招標中,華為借助自身軟硬結合能力,更容易獲得訂單。

挑戰在於,有華為政企業務人士坦承,數字金融軍團銀行專家充足,其他領域專家數量略顯不足。

銀行占金融IT支出的70%,華為願意為之投入。

但其他金融細分領域隻占30%,證券、基金、資管、信托、期貨、消費金融、融資租賃等IT支出不占優勢的行業,華為無法全面深耕。

持續壓強式投入根技術

在金融數字化市場上的現實挑戰和機會不少,但追根溯源,技術的領先才是華為保持中長期競爭力的核心因素。

在這次發言中,孟晚舟著重提到了根技術的重要性。

中國軟件產業長期存在『重應用輕基礎』的問題。

具體表現為,偏重應用軟件 《財務、審計、稅務、客戶管理、辦公協同等》 的開發,忽略基礎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編程工具)的研發。

持續投入根技術是華為保持中長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戰略。

尤其在2019年之後,研發根技術的重要性被進一步提升,內涵被進一步延展。

2019年之前,華為涉獵的研發創新更多是工程創新。

工程創新的內涵,可理解為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創新。

工程創新的核心是幫助客戶和合作夥伴增強競爭力,幫助客戶增加收益或者降低成本,實現商業成功。

過去華為無論在無線、光網絡還是智能手機領域,都有大量的工程和技術創新。

2019年之後,華為在技術領域的戰略是,在工程創新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在基礎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上再往前走一步。

《財經十一人》統計華為近10年研發費用發現,其10年研發費用累計高達9774億元。

在2022年,研發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高達25.1%,位居中國科技企業第一。

這樣的壓強級投入為華為在軟件領域帶來豐碩成果——孕育出了數據庫、中間件等可以對外開放尋找商業化的重點產品。

數據庫是軟件根技術,是核心關鍵數字基礎設施。

在金融、政務、電信、交通、能源等各項關鍵信息基礎行業中都有廣泛應用,其安全可靠性直接關系行業的安全高效運轉。

本次華為全球金融峰會上,華為推出新一代GaussDB數據庫產品,是國內首個軟硬協同全棧自主的數據庫。

該數據庫由華為雲數千人的數據庫團隊參與,是主要面向大企業的國內首個軟硬協同、全棧自主的金融級分佈式關系型數據庫。

作為高附加值的核心軟件,數據庫利潤率通常超過60%。

雖然在芯片以及其他基礎軟件領域,華為仍在投入期,且被認為目前使用成本較高。

不過,數據庫已經成為了華為多年來壓強式研發開花結果的重要成果。

它不僅為華為帶來了收入和利潤,幫助客戶降低了使用傳統數據庫的成本,還為合作夥伴帶來了收益。

華為已經在一些金融機構部署了GaussDB數據庫。

2022年11月,華為與先進數通、安碩、同盾、帆軟、恩核等生態夥伴聯合發佈金融數據智能解決方案,並在工商銀行、 交通銀行 、廣東農信、威海市商業 銀行 等多個 銀行 落地。

華為通過壓強式的研發,已經在數據庫等基礎軟件領域帶來了良性循環。

這也是投入根技術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