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力斯繼續牽手華為 直面『新汽車』競爭。

賽力斯繼續牽手華為 直面『新汽車』競爭。
近日,AITO問界第十萬臺量產車在賽力斯兩江智慧工廠下線。

從第一臺到10萬臺用時15個月,這也讓AITO問界成為最快達成這一裡程碑的新能源車品牌。


從問界M5等新車的研發流程中不難發現,賽力斯與華為合作之所以能夠引領行業,雙方在實力上的互補,以及持續不變的合作誠意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人說,考慮到汽車正從『機械產品』變成『移動智能終端』,甚至『消費電子產品』,汽車行業發展更需要『用軟件來定義功能』,『用算力來驅動馬力』,『用比特來管理瓦特』。

要想觀察中國汽車行業的這一趨勢,賽力斯兩江智慧工廠一定是絕佳窗口之一。

近日,隨著一臺嶄新的AITO問界M5智駕版駛出總裝車間生產線,AITO問界正式迎來第10萬臺量產車。

此次下線距離2022年3月5日首次開啟車主交付,僅過去了15個月,這也讓AITO問界成為最快達成這一裡程碑的新能源車品牌。

在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看來,如果沒有賽力斯與華為獨創性的跨界合作,年輕的AITO問界品牌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他說:『10萬臺AITO問界車型的下線,是賽力斯與華為跨界合作的重要裡程碑』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產業仍然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新能源汽車對整個汽車業、制造業的戰略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

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玩家湧入新能源汽車賽道,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產業轉型、價格戰等因素無不考驗著各個品牌。

作為傳統車企和信息與通信技術《以下簡稱『ICT』》企業深度跨界融合的先行者,AITO問界跑出了業內罕見的發展速度。

而面對新環境下的市場競爭,AITO問界要如何打造智能新能源車品牌『護城河』?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前景究竟如何?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賽力斯兩江智慧工廠的每個細節之中,也為中國汽車業下一步發展提供了值得參考的范本。

創寫『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作方程式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各種新技術的加入,汽車產業的邊界被逐漸打破,並掀起了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大潮。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傳統車企發現,轉型不能隻靠單打獨鬥,必須通過跨界合作形成生態體系。

獨立汽車分析師白德分析稱,一方面,目前國內大多數車企都有極強的整車生產等基礎能力,包括工廠生產工藝、供應鏈管理等軟硬實力。

這些車企擅長的,都是華為等科技企業所不擅長的。

另一方面,華為擅長的是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包括軟件、算法、雲以及芯片,而這些又是部分車企所不擅長的。

因此,車企能與科技企業優勢互補,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在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看來,AITO問界15個月達成10萬輛下線,既標志著用戶的認可與信賴,也標志著華為智選車模式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

在下線儀式上,餘承東強調說:『關於‘華為不造車’,最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華為不單獨造車’,因為我們是幫助車企一起造好車,實現優勢互補』

據介紹,華為在ICT領域耕耘30餘年,汽車相關技術的研發早在2009年就已開始,每年研發投入約100億元,參與直接研發的人員超過7000人。

餘承東表示,通過以AITO問界為代表的華為智選車模式,華為跨界賦能汽車行業,既要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也要為消費者提供極致的產品體驗。

考慮到汽車正從『機械產品』變成『移動智能終端』,甚至『消費電子產品』,這意味著,像華為這樣追求極致用戶體驗的科技企業與車企跨界合作,可以將消費電子產品領域的先進經驗與汽車業創新相結合,為行業註入新的活力。

『如果說車企與車企之間的合作是物理反應,那麼車企與科技企業的跨界合作則是化學反應,化學反應才能帶來指數級增長』張興海說,今天的汽車業需要跨界合作,既需要科技企業積極加入,車企也要勇敢地擁抱科技企業。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從工廠生產效率到質量品控,從銷售渠道覆蓋到提升消費者體驗,賽力斯與華為的『雙向奔赴』式合作帶來了許多令人驚喜的化學反應。

一方面,華為提供電動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軟硬件技術,並以嚴苛的品控標準把控供應鏈管理、整車制造、測試環節;另一方面,賽力斯負責新車的研發、智能制造、服務,以及創造全生命周期的愉悅用車體驗。

從車的產品定義、設計、制造,再到用戶用車的全生命周期,雙方的合作均實現了優勢互補、融合共贏。

正是得益於這些廣泛而默契的合作,AITO問界用15個月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

在張興海看來,AITO問界交出『15個月10萬臺』的成績單,既是賽力斯與華為合作的裡程碑,同時也為汽車企業與科技企業密切合作提供了范本。

有業內專家分析稱,賽力斯與華為開啟了行業跨界合作先河,為中國新能源車品牌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路線。

『從某種意義上講,賽力斯需要華為,華為也同樣需要賽力斯這樣的夥伴來實現技術的落地。

雙方的互相配合、優勢互補,決定了其合作的可持續性』

『在智選車模式下,受益最大的一定是與華為合作最早、積累最深、產品型號最豐富的賽力斯』上述人士舉例說,通過與華為的合作,賽力斯在工業設計、質量管控、用戶體驗設計、智能化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升,這些都成為了賽力斯的重要資產。

隻有不斷突破才能融入產業變革

如果說每一次跨界合作都意味著舊的產業格局被打破,那麼新思維與舊方法的碰撞也必然發生,合作雙方都必須對此做足準備。

『在賽力斯率先開啟與ICT企業的深度跨界融合後,類似的跨界合作一度此起彼伏,與華為展開合作的車企也不止賽力斯一家。

但截至目前,很多跨界合作並沒有融合得很好,能夠成功落地者寥寥無幾』一位汽車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記者,賽力斯與華為合作之所以能夠引領行業,形成『賽力斯模式』,跑出『賽力斯速度』,雙方在實力上的互補,以及持續不變的合作誠意起到了重要作用。

『華為與賽力斯的模式得到了業內較多認可,但想復制這種模式並不容易』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分析說,大部分車企都有自己的利益或盤根錯節的關系,能像賽力斯一樣與華為默契合作、實現共贏的整車企業其實不多。

張興海認為,賽力斯『堅持創新驅動』的企業戰略、錨定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前期投入,是賽力斯能夠與華為跨界合作的前提條件。

他介紹說,早在2016年,賽力斯就決定全面啟動電動化轉型,全公司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累計投入超過200億元,其中產品研發投入超過120億元。

從自主掌握三電核心技術,到新車型、新技術的研發實力,賽力斯為與華為的跨界合作打好了基礎。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餘承東為合作夥伴點贊說:『AITO問界在這麼短的時間取得這樣的成績,首先就離不開賽力斯團隊多年來在汽車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先進技術』

餘承東還表示,自從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啟動後,雙方迅速在產品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等領域緊密配合,『加班加點地打造好產品』。

賽力斯集團CTO、賽力斯汽車產品線總經理周林介紹說,從2021年年初起,賽力斯團隊與華為團隊手拉手、肩並肩,打通每一個產品細節。

他認為,在賽力斯汽車豐富造車經驗的基礎上,華為的IPD集成產品開發體系進一步加強了智能制造的能力。

例如,作為目前業內唯一在新車上市前進行大規模用戶Beta測試的品牌,AITO問界會針對每款車型組織歷時數月的Beta用戶體驗測試,測試樣車數量多達1000臺,測試裡程長達數百萬公裡。

『我們產品測試的樣本量和累計時間幾乎是行業平均水平的4到5倍』周林告訴記者,通過在貼近實際使用場景中的反復模擬和檢驗,AITO問界不斷打磨產品,提前攔截和解決問題,為用戶提供更極致的產品體驗。

這讓AITO問界在短時間內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產品口碑。

去年年底,在一次對北京、上海、杭州等主要汽車消費市場的調研中,AITO問界M5車主凈推薦值《NPS》高達86.4%。

在下線儀式上成為鏡頭焦點的問界M5智駕版,則是AITO問界征服消費者的又一支利箭。

據介紹,作為首個搭載HUAWEI ADS 2.0華為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和鴻蒙智能座艙3.0的車型,問界M5智駕版車內智能感知更進一步,同時也讓人工駕駛更安全、智能駕駛更舒心、泊車更省心。

『未來我們將加速從1到N,打造最好的產品、最好的質量,提升消費者滿意度,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AITO問界品牌』餘承東認為,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是在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雖然市場挑戰重重,但他相信『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一定會越來越好』。

張興海表示,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本著全心全意為用戶服務的理念,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將會越來越深入,為用戶帶來更多、更好的產品,創造更多價值。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賽力斯率先與華為跨界合作的勇氣和遠見,還是雙方合作後的成長與變化,都是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突破的縮影。

『AITO問界品牌過去15個月的故事說明,面對‘新汽車’賽道的競爭,既要有像華為這樣的科技企業為未來註入活力,也要有像賽力斯這樣的汽車企業為成功大膽革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出行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