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身而出,華為摘下了基礎軟件『皇冠上的明珠』。

在鴻蒙操作系統推出時,華為喊出的口號是『給世界一個更優選擇』。

所以當6月2日,華為中國官微同樣喊出6月7日『給世界一個更優選擇』時,業界給予了極大關注,因為這意味著華為將會推出OS級別的重大創新。

果不其然,當6月7日華為雲宣佈推出國內首款軟硬協同、全棧自主的分佈式數據庫GaussDB時,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華為摘取了數據庫這個基礎軟件『皇冠上的明珠』!

挺身而出,華為摘下了基礎軟件『皇冠上的明珠』。

摘下基礎軟件『皇冠上的明珠』,夢想成真

數據庫,與操作系統一樣,是業界公認的基礎軟件,其上接應用,下接硬件,地位無比重要。

長期以來,Oracle、微軟等數據庫廠商壟斷了這個領域,在金融等關鍵行業的核心場景更是居絕對統治地位。

這些年,國產數據庫風起雲湧,代表著中國廠商在摘下這個基礎軟件『皇冠上的明珠』的不懈努力。

現在,伴隨GaussDB的橫空出世,這個夢想終於成為現實。

縱觀GaussDB,我可以用四個關鍵詞形容:徹底性、先進性、實踐性、生態性。

首先,是徹底性。

GaussDB實現了核心代碼100%自主研發,所以這是一個徹底國產化的數據庫。

當然,這一切都來自華為20餘年的技術積累和持續投入,據了解,華為僅內核研發人才就超1000人,2023年更是將擴大到超2000人。

當然,就像華為提出的『給世界一個更優選擇』,GaussDB最大的特點是先進性。

華為將其總結為『五高兩易』:高可用、高安全、高性能、高彈性、高智能、易部署、易遷移。

我這裡舉兩點可見一斑:工行原來基於Oracle部署的雙集群方案,當發生故障時,完全恢復需要15到30分鐘,而GaussDB隻需要2分鐘,RTO時間縮短10倍。

GaussDB是全球首個AI-Native數據庫,在應用開發階段可以提供SQL的全量全鏈路感知、分析及優化能力,帶來易用、高效的應用開發體驗;在運維階段基於覆蓋全流程的監控、智能化診斷能力,提供快速精準感知恢復的智能運維體驗。

所以,GaussDB不是簡單的國產替代,而是更優選擇、更優選擇、更優選擇,重要的事情所三遍。

而且,華為雲GaussDB的先進性還體現在以分佈式代替集中式。

Oracle、MySQL出生的年代,雲還未誕生,它們都是集中式架構。

相比較而言,分佈式的GaussDB,具有大集群規模、彈性伸縮等優勢。

基於分佈式數據庫GaussDB,加上全雲化底座、分佈式中間件以及可信的開發工具,華為雲構建起分佈式的新核心架構,打開了金融等關鍵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之門。

值得指出的是,GaussDB的『更優選擇』不是口頭上的、PPT上的,而是經過了真實場景的規模化驗證,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華為歷來有『自己造的降落傘自己先跳』的傳統,GaussDB也不例外,其已經用在華為流程IT、華為終端雲等領域,如最近業界關注的華為MetaERP就全部替代了原有的Oracle數據庫,實現了業務效率的十倍提升。

截止目前,GaussDB已經用在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這國有四大行,以及30多家股份制銀行等核心業務裡面。

以郵儲銀行為例,去年4月上線的新一代個人業務分佈式核心系統,就采用了GaussDB數據庫,具備日均20億筆、峰值6.7萬筆/秒的交易處理能力。

據張平安透露,在中國工商銀行,運行在GaussDB數據庫上的應用數量將超過其他數據庫。

所以,這就是華為的傳統:先做再說。

實踐是檢驗產品能力的唯一標準。

GaussDB的突破也不僅僅是產品的突破,更是生態級的突破。

據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CEO張平安透露,華為雲GaussDB已經和80+ TOP ISV夥伴構建了超過200個聯合解決方案,這次發佈會華為還推出了數據庫夥伴支持計劃,針對數據庫軟件夥伴、服務夥伴、數字化轉型咨詢與系統集成3類夥伴,提供開發與遷移、產品構建、學習與賦能、營銷與推廣、能力提升等五大類權益。

『一棵大樹歷經風雨不倒是因為紮根大地,沒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信息產業是無根之末』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這樣說。

伴隨GaussDB的發佈,中國千行百業將能在數字化轉型上擁有一個自主創新、更優選擇的根,支撐起未來的更好發展。

華為的『長征』,質變正在發生

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可以看到華為這幾年在基礎軟件領域正在持續取得突破,例如在OS領域,就推出了智能終端操作系統鴻蒙和數字基礎設施操作系統歐拉。

今年,華為更是『突破烏江天險』,在基礎軟件工具領域實現質的突破;『強渡大渡河』,實現了ERP這個企業經營最核心系統的國產替代。

華為在基礎軟件領域的耕耘和沖擊,就像是『長征』,一步步攻堅克難。

站在這個角度,可以將GaussDB的突破比喻為『翻雪山、過草地』。

之所以用這個比喻,不僅是因為數據庫的突破難度之高,也是因為華為在突破數據庫這個基礎軟件的核心領域後,距離『陜北勝利會師』已經漸行漸近了。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在經過基礎軟件的『長征』後,華為也在徹底發生蛻變,從一家硬件公司轉變為一家軟硬兼備的全鏈條科技公司。

正是因為這種軟硬兼備的全鏈條實力,華為做出來的產品具有獨特優勢。

以剛發佈的GaussDB為例,就是國內唯一做到軟硬協同、全棧自主的國產數據庫。

大多數國內數據庫是純軟優化,但是事實證明,這種以純軟思路做出來的數據庫,很難解決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利用眾核CPU解決並發控制問題、優化NUMA帶來的訪問時延問題、解決內存變量原子操作效率低的難題等。

在軟件和硬件上都深入到最底層的華為做出來的GaussDB,能夠通過軟硬件的全棧協同來做數據庫的深度優化,突破性能優化的天花板。

同樣,這種軟硬兼備的全棧協同,也能大幅提升數據庫的可用能力。

例如,GaussDB就在硬件高可用、軟件高可用兩個維度實現眾多關鍵技術的突破,如硬件高可用的磁盤RAID冗餘技術、雙交換機冗餘技術、多網卡冗餘技術、UPS電源保護技術,軟件高可用的協調節點CN實例多活冗餘技術、數據節點/全局事務管理/集群管理器實例Active Standby冗餘等,從而實現整個系統無單點故障,這是單純軟件維度的數據庫所很難實現的。

值得說明的是,華為的『軟』,不是傳統意義上應用層面的『軟』,而是深入到軟件最基礎、最底層的『軟』,是根技術的突破。

華為的這種突破和質變,也讓整個中國軟件業乃至整個中國科技業看到了質變的希望。

中國軟件協會的調研數據顯示,2020年,在全球操作系統、基礎軟件領域,美國業務收入約0.81萬億美元,占全球比例五分之四。

中國基礎軟件份額較少,國產軟件的國內市場份額僅為5%,國產操作系統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僅4%。

華為在基礎軟件的突破,相當於是為中國軟件業培育了最肥沃的黑土地,有了應用軟件開發、硬件開發的基礎,更多的企業可以基於此成長、壯大,中國自己的軟件生態體系可以蓬勃發展。

對於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千行百業來說,也意味著有了更堅實、穩固、安全的基座。

所以,華為的這個『長征』,意義非同尋常。

後記:致敬挺身而出的立地擎天

最後,我特別想對華為以及GaussDB等基礎軟件的研發人們說一句:向你們致敬,你們辛苦了!

因為這些工作,是在非常時期完成的。

華為公佈的2022年財報顯示,在2022年,華為的利潤同比下跌近七成,但是當年的研發投入卻高達1614億元。

數據顯示,近10年來,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近萬億人民幣。

眾所周知,華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公司連活下來都難的情況下,華為依然將如巨額的費用投入到研發中,向科技領域的根技術攻關。

這樣的舉動,是為中國高端科技產業的發展挺身而出,是為中國基礎軟件突破瓶頸的立地擎天。

這樣的舉動,才是真正的長期主義,當眾多公司為了賺快錢紮堆應用軟件開發時,華為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基礎軟件,啃最硬的骨頭,打最難的仗,所帶來的行業價值無疑是巨大的。

此舉是一種強烈的家國情懷。

華為這個公司,已經與國家連為一體,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休戚與共,同命相依。

事實上,縱觀華為的發展歷程,類似GaussDB、鴻蒙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

最近,我參觀電信博物館看到的C&C08程控交換機就是這樣,在通信設備七國八制,被國外廠商壟斷,通信資費居高不下的時候,華為做C&C08是一種挺身而出;在數據庫被卡脖子,數字化轉型地基不牢時,華為做GaussDB也是一種挺身而出。

這種挺身而出,立地擎天,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