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在人的內卷程度來說,時刻擔心一下自己身體狀態應該還挺正常的?
畢竟不少朋友過著朝九晚十的苦日子,想搞點業餘活動,那就隻能熬夜了,主打的就是一個報復性熬夜,長久的壞作息肯定會給身體帶來負擔。
反正我們編輯部基本就是熬夜不惜命的一幫人,所以我經常會想,保不齊自己哪天就真的寄了呢?
更關鍵的是,真寄了之後硬盤怎麼辦?
你想啊,寄得夠快的話可能連個交代後事的機會都沒有
我覺得這其實是個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兒,生在這個將電子設備作為外延器官的年代,個人的秘密小癖好,不敢在人前言說的各種取向,還有人性陰暗面裡的種種小心思,大概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硬盤或者雲盤裡。
比如說哥們的硬盤裡現在就存著行走江湖多年積攢下來的Ultimate Deluxe Hyper Super Edition全高清澀圖和《易碎至臻遴選》番號列表。
這些東西我是要帶進土裡的,但凡有人在我身後訪問這些東西,我也要把自己從土裡刨出來給丫一拳。
讓你看了嗎byd
前不久就有一位海外哥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這位名叫”Casey” Jones Podcast的播客主花了10刀從舊貨店裡淘來了一臺舊電腦,保守估計這臺電腦在原主人手裡已經使用了超過20年。
Casey拆開機箱發現內部組件成色不錯,剛準備開電腦下個《雷神之錘》試試,結果就在電腦裡發現了幾百部Gay Porn和與之配套的專業評論文章。
《Gay Movies 301-400》
哥們5分鐘前還在感嘆淘來的老電腦還挺皮實,5分鐘後就被滿屏幕的Dxxk和Cxxk糊臉,前主人還在文檔裡對片兒裡的各種情節進行細致點評,
如同撰寫了一部Gay Porn的評論音軌文本。
都是虎狼之詞我就不翻譯了
然而這還隻是冰山一角而已,這位原主人顯然有著極重的收集癖好,並且也有著與之相配的管理能力,按照年代、類型、主演人員、整體風格分了大大小小茫茫多的文件夾,並且每一部都配以長文進行評論,這已經不是Gay Porn愛好者了,這是Gay Porn鑒賞家。
老哥的收藏細致到每一部都配了完整的幕後花絮,
評論文章不僅做到了圖文並茂還細致著名了參演人員,洋洋灑灑動輒幾千個單詞,相當於漢字萬八千字兒,我隻能說,比我能寫。
隨著翻閱的深入,Casey發現這不僅僅是一部Gay Porn評論精選集,還是一本《2000年代Gay片風格賞析》,即使Casey本人是個直男《?》,他也發現了這些新千年前後的Gay Porn技術細節上的區別——
絕不整那些虛頭巴腦的,沒有章節選擇,沒有花裡胡哨的剪輯和令人尷尬的文戲,往往都是在一段快速的閃白後直接上正活。
有的還會整這種意識流片頭,充滿了意大利異域風情
盡管Casey抱著看樂子的心態把電腦裡的數據全過了一遍,還說這是自己在舊貨店花過的最值當的10刀,但很快Casey也意識到一個悲傷的事實,這臺電腦的原主人很可能已經去世了。
因為通常在當地二手市場流通的舊電腦都會刪除原數據,而這臺存有20年前數據的電腦,隻可能是在某些突發狀況後,才會出現在舊貨店的貨架上。
雖然有種八卦他人隱私的窺探感,Casey還是在推特上表達了對原主人的尊重,查看這些數據是出於善意,這顯然是一位專業Porn評論員的工作記錄,也是一段充實人生的證明。
這就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如果我真的在某一天突發惡疾寄了,我能留下的除了隨身攜帶的小玩意兒,沒收拾的屋子和在他人看來難以理解的物件,可能就隻有存儲設備裡的那些數據,也就是所謂的『電子遺物』。
當然大家還是少熬夜,注意身體健康
事實上這已經是一個很早就出現過的議題,早在2013年,谷歌就開放用戶自主選擇數字遺產繼承人的功能,讓繼承人和家屬可以在用戶去世後訪問 Gmail 和雲存儲服務數據,2014 年,雅虎日本還推出過Yahoo Ending服務,展示官方的死亡證明後,雅虎會自動向死者生前的朋友發送告別郵件。
同類服務蘋果也有提供,允許用戶在生前指定數字遺產聯系人,一旦確認離世,該聯系人可以申請訪問逝者的照片、信息、備忘錄、通訊錄、文檔等數字遺產。
而像微博這種社交平臺,則會在核實用戶反饋的逝者賬號後將賬號設置為保護狀態,不能登錄、不能新發或刪除內容、亦不能更改狀態,同樣的,B站也有向逝者表示哀悼的紀念賬號功能。
隻是,如果隻是把『電子遺物』當成一個『身後殯葬服務』看待,似乎又有些過於簡單了,日本人就研究過這類服務,2萬日元一次,上破解電腦登錄密碼、獲取或刪除數據等,它更像是留給繼承人的一種解決辦法。
不知你是否看過2018年的日本電視劇《人生刪除事務所》,故事主題就是圍繞電子遺物展開,隻是那部劇將電子遺物作為引子,討論的問題涉及行政腐敗、網絡暴力、校園霸凌等等。
還算不錯的一部劇,沒看過的朋友可以看看,B站就有
這裡提到《人生刪除事務所》,倒不是說它在電子遺物上的處理多麼高明,隻是因為它劇中的一個設定——在劇中主角開設的這間專門解決電子遺物的事務所,通常情況下都是由客戶本人生前來委托,也就是那些預感自己將要死亡,想要終結生命,或是對突發的死亡做提前準備的人。
不是去世後如何解決逝者留下的數字遺產,而是在生前由本人去考量,死去之後要在數字世界刪除什麼信息,或是留下什麼信息。
我想這才是『電子遺物』的重點,數字化讓人們面對遺物的態度變得矛盾,我們一方面想要留下一些痕跡和回憶,另一方面,數據又承載了那些埋藏在心底裡的、輕易不敢釋放出的一面,又讓我們陷入不安。
有人想要保留,有人則傾向於刪掉自己的全部電子遺物,也許當人死去之後,刪除電子遺物獲得的是解脫,但對親人來說可能就失去了悼念的媒介;反之亦然,並非所有人都是光彩的,留下來的東西對身後人來說,也許就是一種莫大的痛苦,所以還不如徹底刪除。
『dele』?[yes/no] 刪除與否是貫穿整部劇的議題
留下來的數據究竟代表著什麼,這一點因人而異,所以才要有針對性的去定制,而不是粗暴地打開名為『隱私』的潘多拉魔盒,把所有信息都暴露出來,這對逝者和留在世上的人來說,都未必是件好事。
『千禧一代是生活在網絡空間中的,他們的死亡也會發生在網絡空間』
所以我想,與其留下一些或許讓人感傷,或許無人在意的數據,在我某天寄掉之前,我一定要留下一個狠活,我要留下一個名為《甄選澀圖》的文件夾,然後在裡面放上這個:
來自21世紀20年代的狠活,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