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華為陸續帶來了多款旗下新品。
與此同時,華為旗下的Mate系列設備迭代情況也陸續出現了不少爆料信息。
不過,除了手機產品方面的信息,不少用戶也在關注華為在汽車領域的消息。
今天,《科創板日報》的一份報道中提到,『記者從商標電子公告系統獲悉,共計21個‘問界’商標轉讓申請已被核準,類別涉及第12、9、7、39、37、42、2、35、3、4、16、38、11、1、5、21、27、41類,轉讓人分別為北京永安世達科貿有限公司和北京科創輝達科貿有限公司,受讓人均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轉讓申請的收文時間為今年3月7日和8日』
同時,《科創板日報》的這份報道中還顯示:今年3月8日,華為生態汽車品牌煥新為HUAWEI問界,華為線下門店的AITO汽車一度貼上了『HUAWEI問界』的logo。
但在3月31日,華為內部發佈由任正非簽發的公告,強調華為不造車,有效期5年,並且對華為標志在汽車設計上的露出提出嚴格要求,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
隨後,問界門店拆除所有相關華為字樣的宣傳物料。
而對最近的商標轉讓消息,華為也給出了最新的回應。
第一財經今日的報道顯示:『對於獲得第12類‘問界’商標一事,華為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應稱,‘華為不單獨造車,和車企一起造好車’沒有變化』
同時,這份報道中還提到:『知情人士透露,在華為的規劃中,問界將成為上述車企合作車型的統一命名方式。
他同時認為,無論華為怎麼使用問界商標,‘華為只要想在汽車行業裡面長期發展,只要它背負著夢想、認真對待,一定要有自己的汽車類商標。
’ 』
也就是說,雖然華為獲得了問界商標,但在後續的發展中華為仍舊不會直接下場造車,而是繼續保持與車企合作提供服務的規劃路線。
取得問界商標也隻是為了統一車型命名,更便於接下來在該領域內的發展。
事實上,在界面新聞今年2月的一份報道中,也提到了華為在汽車領域發展的相關內容。
這份報道顯示,『餘承東對界面新聞記者重申,‘華為沒有必要自己下場造車’』『華為主要做中高端產品,不涉及20萬以下價位』。
具體汽車業務方面,這份報道中提到,『華為汽車業務有三種模式:標準化的零部件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與智選車模式』『後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智選車模式由華為主導、華為參與最深、直接對產品成功負責;而HI模式則由車廠主導,華為為其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綜合目前的消息來看,雖然關於華為造車的新聞曾多次出現,但華為方面的多次回應也都顯示,華為的定位並不是直接造車,而是成為智能汽車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