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裡克·皮克斯吉爾的系列作品Removed。
有人說,放下手機,世界將變得更美好。
事實上,拿起手機,世界變得更美好了。
人們在聲討手機如何侵占了自己生活的同時,往往忽略了手機正在拯救人類的事實。
1999年,一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在國內展開,測試選取了12名志願者身處封閉酒店之中,隻能通過網絡獲取食物和日常用品來維持生存。
在當時,這是一個看起來極具挑戰的任務。
如今,這不過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現實。
2021年,又有媒體發起了『無手機挑戰』。
這在過去或許簡單,但在移動互聯網滲透率極高的今天,脫離手機卻並非一件易事。
依賴手機的人早已無法想象沒有手機該如何生活。
人們每天睡覺之前最後一個接觸以及起床之後第一個接觸到的東西,都是手機。
比起突然被裁員和斷崖式分手,人們最害怕的也許是手機突然宕機 。
✎作者 |鄭依妮
手機,當代生活外包的『最優解』
那些喊著『快被手機逼瘋』的年輕人,沒有手機可能瘋得更快。
別看手機隻是一個有著聚碳酸酯外殼、屏幕發光的物件,沒有任何制成品能夠與之並駕齊驅。
一部手機,就能滿足馬斯洛金字塔的所有需求,把一個人的衣食住行全部承包。
在『一部手機走天下』早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的當下,手機支付遍佈生活各處:網上購物、買機票、搶演唱會門票,發紅包、坐公交,餐廳掃碼點餐、掃碼付款,銀行營業廳的無紙化辦公、政府辦事大廳的網上信息申報……你能想到的一切生活中需要手機的場景隨處可見。
埃裡克·皮克斯吉爾的系列作品Removed。
手機還被視為重要的學習工具,它相當於一個知識庫,可在有需要時提供『世界上最大圖書館』的便利。
過去三年被迫居家的人們,依靠手機,在家裡也過上了按時上網課、遠程開工作會議的生活。
通過手機,我們可以找到適合每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想要了解什麼,用手機查一下就知道。
如美國作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所說:『手機被錯誤命名,它應該被稱為通往人類知識的門戶』
手機甚至擔當起了健康顧問,手機上跟蹤健康和健身活動的應用程序越來越受歡迎,人們可以記錄飲食、運動和睡眠等健康數據,以及獲取健康指導。
此外,手機對老年人的社交需求也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電話、短信、社交媒體,老年人能隨時與外界保持聯系。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稱,手機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非獲得信息而已。
即使在最不發達的國家,手機普及程度也遠遠超過互聯網和固定電話。
手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小生意,讓教育程度低且資源匱乏的人有了工作,成為他們的謀生工具。
手機還儲藏著現代人的大部分秘密。
一個流傳的段子這樣說過:當一個人瀕臨死亡,也要用最後一口氣拼命掙紮著把手機上某些內容刪幹凈,就是為了『要留清白在人間』。
不誇張地說,手機已經不僅僅是生活外包的工具,手機也是人活著的證據。
埃裡克·皮克斯吉爾的系列作品Removed。
自己過不好的生活,
幹嗎甩鍋給手機?
有人說,放下手機,世界將變得更美好。
事實上,拿起手機,世界變得更美好了。
人們在聲討手機如何侵占自己生活的同時,往往忽略了手機正在拯救人類的事實。
回望2022年,一份可在線編輯的抗疫互助文檔開始在各個城市流傳,百萬人在互助文檔中一起抗疫:根據疫情生活需求新增『求助板』『互助買菜』『物資需求對接』『官方公告』等板塊,重點或緊急的信息用不同顏色做了標識,還附上了心理熱線、寵物互助等貼士。
在大災大難面前,說手機拯救人類也不為過。
2023年是汶川大地震15周年,四川大學教授、地震預警與多災種預警應用信息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地震預警信息早發出一秒鐘、多傳播一公裡,都對挽救生命有無法估量的重要意義』
自2010年起,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已與應急部門、地震部門聯合建成覆蓋中國240萬平方公裡的大陸地震預警網,並成功預警76次破壞性地震,包括2013年四川蘆山7級地震、2017年九寨溝7級地震等。
王暾介紹:『目前,我們正聯合國內手機企業試驗手機地震監測預警功能,以實現以手機內置傳感器取代傳統預警監測儀的技術突破』
目前,小米、華為、vivo、OPPO等多款主流國產手機品牌都已接入地震預警功能,可使手機用戶無須安裝地震預警App就能享有地震預警功能。
如果是蘋果手機,則需要在應用商場裡搜索『地震預警』,下載相應的App。
而騰訊地圖以四川省為首個試點,上線了『四川應急避難所地圖』。
用戶在騰訊地圖App上搜索『四川應急避難』,即可快速查看附近的避難點,包含四川省內上千個點位,一鍵導航前往最近的安全場所。
埃裡克·皮克斯吉爾的系列作品Removed。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人均一部手機給予了人們在地震到來前爭分奪秒逃生的機會。
如今的手機除了通信娛樂之外,也是緊急服務的重要工具。
尤其對於一些弱勢群體而言,手機是他們的安全感來源。
Be My Eyes是一個能協助視力障礙人士的App,使用這款工具的視障人士可以用手機的攝像頭來展示遇到的問題,而志願者通過視頻和語音就可以幫助解決。
求助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是大部分都能在幾分鐘內完成,例如給視障人士閱讀藥品說明,或者檢查食品包裝上的保質期,或者查看充電寶是否有電這類簡單的問題。
目前,該軟件擁有志願者600萬人,幫助需要視力協助的視障人士45萬人。
由於視障用戶的數量遠少於志願者的數量,且志願者來自全球,所以各個時區以及各種語言的視障用戶都有機會很快獲得志願者的幫助。
還有手機上的GPRS定位功能,可在緊急情況下《諸如交通事故、身體疾病或醫療緊急情況》,隨時致電獲取救援或幫助。
根據記錄,有四成手機用戶表示,他們發現自己處於緊急情況下,一部手機就是救命稻草。
手機是當代生活的剛需,
也是情緒傳導器
手機越來越多地支配著我們所聚集的社會空間,不僅僅是我們身體的延伸,更像嫁接在我們身上的一種網絡器官。
某種程度上來說,手機是我們每個人提在手裡的『第二個大腦』,是情緒傳導器。
它可以制造焦慮,同時也可以緩解焦慮。
作為一種物件,手機承載著、調動著、影響著人的情緒。
手機所代表的生活、情緒、態度,讓人們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善變』。
因為信息總是在更新、淘汰,人們當然也在不斷更新、不斷否定自我。
2017 年10 月20 日,重慶。
坐在街頭看手機的人。
《圖/ 阿燦》
手機的新聞、謠言、魚龍混雜的信息和同齡壓力,比以前更快地到達我們的面前,焦慮因此被放大、被傳遞、被加倍復制。
但另一方面,手機也會給人一種似乎能掌控一切的感覺,讓人們產生安全感。
一切信息都被接入手機,下一趟汽車到來的時間、地圖上的詳細定位、餐桌排隊叫號的順序、飛機起飛的時刻,等等,一切都盡在掌握中。
不必做無望的等待,也更多地提升了效率,讓我們閑下來去做更多事情、探索更多可能。
從這個角度來看,手機也解決了一部分對未來無法掌控的焦慮。
手機裡的世界龐大到能容納一切,人們在新聞下熱議,在段子中樂和,在『雞湯』中療愈。
世界在變,唯獨手機還是手機,它不悲不喜,不驕不躁,不怨不恨,不爭不搶,隨時隨地,供你使喚。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636 期
原標題:《沒有手機,我們怎麼活?》
作者:鄭依妮
你能放下手機、脫離手機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