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現在的中國汽車圈,誰最敢說,華為的餘承東自稱第一,恐怕就沒人敢說自己比他還敢說了。
自華為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之後,作為一家供應商的高管,餘承東在各種場合,通過各種誇張的方式,對外推薦與華為深度捆綁的AITO問界汽車相關車型,各種非常離譜的言論,在網上非常多,大家可以搜搜看!
之前一段時間,華為內部會議,高調否決了問界汽車和華為『聯名』的事宜,當時華為輪值徐直軍不留情面地批評了華為與部分車企的關系,再次重申了華為不造車的理念,甚至拋出了部分車企借華為之名,消費華為品牌的論調。
這種情況,一度讓餘承東非常尷尬、被動,甚至在社交平臺上,『書寫』了自己的無奈與悲憤!
不過,時間沒有過多久,就在6月16日,在深圳舉辦的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餘承東再拋『金句』:除了華為和比亞迪這樣的巨頭,一般公司能不能活下來都是問題!
餘承東在演講中表示,華為每年在汽車業務中的投入達到100億元,擁有7000人的研發團隊,在如此龐大的研發力量下,與賽力斯合作的AITO問界系列15個月實現10萬輛下線。
餘承東同時表示,在智能化時代,隻有巨頭才有足夠的資源投入,一般車企很難生存下來,這樣的巨頭,除了華為之外,還有比亞迪!
當然,最後,餘承東還是不忘『點題』:相信和華為緊密合作的廠家能夠活下來,能夠成為這一代少數的幸存者。
當然,看到這種似曾相識的表述,我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會有同樣的想法,這是真的嗎?當然不是真的,事實上,從短期內來看,比亞迪應該可以成為在最近幾輪新能源汽車『內卷潮』中生存下來的車企,因為至少在當下,比亞迪還擁有非常龐大的體量和銷量水平。
但是從中長期來看,比亞迪能不能成為長時間制霸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巨頭,還真不好說,畢竟現在,因為規模急速膨脹,比亞迪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會不會影響比亞迪的未來,還需要再觀察一番。
但是,要說和華為有緊密聯系的車企,就能夠活下來,成為這個時代的幸存者,一定是沒有依據的,因為很現實的例子就是,上一個和華為保持了緊密合作關系的北汽旗下品牌極狐,現在已經是一個半死不活的狀態了。
而現在正緊跟華為腳步,一切以華為馬首是瞻的AITO問界,月銷量能超過一萬輛的情況,也是少之又少,公司業績表現也非常糟糕,或者說,AITO問界品牌,至今也沒有跳出『危險區』。
所以餘承東的表述,本質上沒有任何依據,典型的口嗨而已。
當然,我們也能夠理解,當華為高層明確表示華為不造車之後,隻能作為供應商的華為,就必須要把『盤子』做大,也就是要有更多車企采用華為的技術方案。
但問題是,之前的上汽,表示不想產品的靈魂被華為掌握,與廣汽的合作被降級,其他廠商,包括造車新勢力、吉利、長城等品牌,都趨向於核心技術自研,根本就不和華為玩。
作為一家供應商,隻供應幾個廠商,華為本身的體量再大,和汽車業務的羸弱也關系不大。
因此,餘承東和他的部門,就隻能試圖讓更多廠商加入華為生態,這樣華為的汽車供應商地位才能坐穩,所以,餘承東有這樣危言聳聽的表述,也就不奇怪了。
最後,自然就是有多少車企能夠生存下來的問題,雖然說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有一些比較強勢的車企各種『橫踢豎卷』,但是國內汽車市場的『蛋糕』還是很大的,畢竟現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還沒有超過35%,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又那麼拉胯。
實際上,國產汽車品牌,還是會有幾家有機會做大做強的,而不是餘承東表述的,隻有比亞迪和跟隨華為的車企,才能夠幸存下來,一定不是這樣的。
當然了,對於車企或者供應商來說,可能還是要正視差距,而不是一味地強調自己有多強,現在和華為關系緊密的AITO問界,月銷量難過萬輛,理想汽車月銷量即將突破3萬輛,比亞迪月銷量能達到24萬輛,一定是因為他們做對了什麼,AITO和華為也一定是沒有做好什麼!貶低競爭對手,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