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煜
編輯/羅卿
2019年,中國手機市場增速放緩,印度則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全球各大智能手機廠商也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印度這片藍海。
對於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的小米而言,印度市場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2014年到2021之間,印度就像是小米的風水寶地,小米在該國的市場份額發展迅猛,很快成為該國最大的智能手機品牌。
Canalys研究顯示,2022年,即便全球手機市場萎縮,小米依然領跑,在印度智能手機份額排名第一,份額達到了20%。
僅2022年,就為小米創造了超過2800億元的收入。
那首火爆全網的『Are you okay』,就是小米創始人雷軍參加小米手機印度發佈會後誕生的。
新興市場意味著機會,但定會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包括法律的不健全、監管不透明等。
從去年開始,小米在印度市場的經營就開始變得不那麼順利,來自民間的抵制和官方的打壓此次彼伏。
今年3月,小米公司總裁盧偉冰坦承,印度市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48億資金遭印度政府凍結,大概率拿不回
2022年4月,印度執法局指控小米及其印度子公司自2015年起以『特許權使用費』的名義向國外實體進行非法匯款,此舉違反了該國1999年頒佈的《外匯管理法》的相關規定。
據此,小米印度子公司銀行賬戶中的555.13億盧比《約合48.26億元人民幣》被當局凍結。
按照財報公佈的信息,在2022年,大約相當於32億元人民幣的盧佈已經被凍結。
圖:來自2022年小米公司財報
小米隨後解釋稱,印度當局所指控的所謂『非法匯款』實際上是其在印度市場所售產品的『許可技術和知識產權』使用費,支付對象包括美國芯片廠商高通。
這些匯款隻與在印度銷售的產品有關,且通過獲批準和授權的銀行支付,是合法的商業行為。
但印度當局並不為所動,這筆巨額資金也被扣留至今。
本月,這一爭議事件終於有了新的進展,但發展方向可能讓許多人失望。
當地時間6月9日,印度執法局就小米向國外實體『非法匯款』問題向小米技術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以及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發出陳述理由令《show cause notice》。
『陳述理由令』是一種法律文件,通常聯邦機構在可能進行行動之前發出,要求對方解釋為什麼不應對其采取行動。
換句話說,如果小米無法說服印度執法局自己的匯款是合法的,這筆錢大概率拿不回來了。
根據小米4月份公佈的財報,2022年全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24.74億元。
也就是說,目前仍被凍結在印度的那筆錢,幾乎是小米去年全年凈利潤的兩倍。
如果這筆資金最後真的不幸被印度政府沒收,整個小米的資金狀況將更加捉襟見肘。
要知道,目前小米造車業務正處於黎明之前,正是用錢之際。
之前手機業務板塊不斷為造車業務輸血。
國際化業務在整個大盤中的比例近半,而印度是其中的大頭,若是此筆資金被拿走,不僅意味著印度市場運營艱難,整個造車業務的輸血來源也將被釜底抽薪。
對於48億資金如何計提,是否會影響2023年的整體盈利情況等問題,小米公司在接受《華爾街科技眼》采訪時稱,目前對此事件的相關問題暫不做回復。
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新興市場
從某些方面看,如今的印度很像20多年前的中國,人口數量世界第一,人口老齡化問題還不存在。
這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龐大的勞動力市場,以及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
印度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
根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2022年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達到1.52億部,全球市場份額占比12.4%。
雖然與中國2.8億部的出貨量和22.6%的市場份額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印度市場的潛力仍然是業界公認的。
目前,整個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可以說是中國品牌的天下。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去年6月份公佈的數據,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的市場份額高達79%。
而在2022年全年,印度市場排名前五的手機品牌中,有4家來自中國,小米以20%的市場份額位居榜首。
但印度符合新興市場《emenging market》的所有特征,其市場潛在價值和增長速度吸引著外國投資者,但其營商環境也令人不寒而栗,包括行政手續繁瑣,監管環境復雜,政策法規不透明,腐敗泛濫,熟練工人稀缺,基礎設施薄弱。
相比一直致力於改善外資企業經營環境的中國,印度對待外資則更加『tough』,包括微軟、諾基亞、三星和沃達豐在內的巨頭都吃過印度政府的鐵拳。
而由於中印關系近年來的惡化,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經營環境更是雪上加霜。
小米公司駐印度員工在接受《華爾街科技眼》采訪時稱,今年以來,德裡已經爆發過數次抵制中國制造的活動。
小米在印度市場今年的銷售也前所未有地承壓。
在一季報財報發佈會上,盧偉冰指出,印度市場存在資金上的影響。
實際上,在全球市場中,小米不具備國別標簽,在國際化方面沒有不具備特別的刻板印象。
在華為等難進入的市場,小米還有很大的市場機會,比如在親美的韓國,官方和民間、學界對小米品牌的接受度很高。
所以,印度政策並非針對小米,華為、Oppo和Vivo在2022年都遭到了印度執法機構的類似指控。
2022年2月,印度財政部稱華為在本地市場大幅虧損的前提下仍將75億盧比《約合6.3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匯回母公司以避稅;7月,Oppo印度分公司被指控逃避關稅298.1億盧比《約合25.9億元人民幣》;8月,Vivo又被指控逃避關稅221億盧比《約合19.2億元人民幣》。
作為第一人口大國,近年來印度在積極加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該國希望能夠引入先進技術和經營模式,另一方面也在制定防禦性市場保護政策,包括保護本國產業、加速外資企業本地化等。
順應產業轉移趨勢,偏向虎山行
遭遇資金凍結後,曾有媒體聲稱小米考慮將印度分公司搬至巴基斯坦運營,但小米隨後對這一傳聞進行了否認。
從商業角度考量,小米退出印度市場可能性不大。
經過8年的市場開拓,小米已是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他們在印度出售的智能手機99%皆是本地生產,生產線的投入已經是不可小覷的沉沒成本,不可能說放棄就放棄。
小米在2022年4月公佈的財報中也表示,會繼續加大印度、印尼等國家工廠的佈局,以平衡單一地區生產可能產生的潛在風險。
印度對外資企業的政策日趨苛刻。
緊跟小米事件之後,印度媒體最新報道稱,印度政府對在印度的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提出了多項新要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首席運營官、首席技術官要由印度籍人士擔任。
這就意味著,外資企業隻有迎合印度的產業政策才能夾縫中生存。
實際上,小米並非沒有此頂層設計。
2017年,小米就已經對外表示,計劃未來5年內向印度的100家創業公司投資10億美元, 圍繞其智能手機品牌建立一個應用生態系統。
今年5月,小米與OEL展開合作,後者成為第一家為小米生產音頻產品的印度供應商。
6月,印度第二大電子產品制造商迪克森宣佈與小米印度分公司達成合作關系,負責小米手機在印度的生產和出口。
負責小米產業鏈的印度員工告訴《華爾街科技眼》,實際上,目前小米在印度市場本地化的程度已經很高,比如手機生產制造環節就交給印度企業,小米隻會派駐中國員工監管。
對於小米此次可能遭遇巨額罰單,商界表示『入印有風險』,提示企業國際化對於印度市場要慎重考慮。
但目前來看,全球電子制造業已經不斷向東南亞新興市場轉移。
印度制造在全球市場崛起,這對中國提出新的挑戰,如何在淡化『中國』標簽的同時,將產業鏈本地化,以獲得當地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深度考驗企業的政府公關能力和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