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己派
編輯|鄢子為
談起IT服務商,一定繞不開一個名字:軟通動力。
它為互聯網大廠、金融機構、制造業企業提供軟件服務,經過近20年的發展,規模驚人,擁有員工9萬餘人,客戶逾1000家。
4月26日,該公司發佈財報,2022年,營收191億元,同比增長15%,凈利潤9.7億元,同比增長僅3%。
為了找到新的增長動力,這家老牌軟件廠商一頭紮進了AIGC浪潮裡。
『我們同很多行業的看法一致,AIGC具有顛覆性,不分行業、不分領域。
我們必須擁抱這門技術,並且是快速擁抱』軟通動力執行副總裁兼首席數字官彭強向《21CBR》記者表示。
加碼AIGC
許多大模型廠商的『朋友圈』裡,都能見到軟通動力的身影。
它是百度文心一言的合作夥伴,高調參與阿裡雲最新的產業升級合作。
華為盤古大模型傳聞上線在即,相關概念股引發關注,軟通也是其中之一。
ChatGPT橫空出世,『程序員馬上失業』的論調不絕於耳。
商湯剛發佈的『日日新』大模型,公司實測代碼編寫效率可提升62%。
『顛覆』,聊到AIGC和大模型時,彭強反復提了好幾次。
『首當其沖的,就是軟件工程師可能大量消失』
在他看來,對行業的沖擊不會立馬顯現,但未來三五年內會有較明顯的跡象,『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感』
做IT服務和咨詢,必須比客戶更快一步理解新技術,這是基本操守。
彭強說,軟通動力第一時間就在關注AIGC和大模型的發展。
今年3月,軟通動力宣佈,與微軟合作接入GPT-4,打造iPSA Copilot,內測版本已發佈。
該版本具備聊天、問答以及文本生成、圖片生成、自動文摘、語言翻譯等功能,主要為客戶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服務。
目前,利用大模型開發技術應用,解決面試招聘的前期篩選,已在軟通動力內部落地。
企業如何用好大模型,一個關鍵痛點是數據集的安全和版權歸屬問題。
大模型的訓練,對數據規模和數據質量要求高,但站在企業角度,不願意將自家核心業務數據分享出去。
這是軟通動力當下研究的重點。
『私域數據集和公域數據集之間,既通又不通。
這個瓶頸不解決,大模型在B端的應用推不了』
彭強表示,合成數據可能是個很好的突破口。
據Gartner預測,到2024年,訓練大模型的數據中,60%將是合成數據;到2030年,合成數據將徹底取代真實數據,成為AI模型訓練的主要數據來源。
他透露,公司已在考慮佈局合成數據。
三次跨越
誕生於2001年的軟通動力,發展歷經波折。
公司成立的第五年,彭強加入。
彼時,軟通動力隻有百來人,規模尚小。
他將軟通這些年的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
公司初創時期,全世界被『千年蟲』問題困擾,印度依靠信息技術服務外包,打開國際市場。
深感於外包的巨大市場空間和中國的成本優勢,劉天文創辦軟通動力,從幾十人開始起步。
軟通動力這些年走的是軟件外包路線,但最開始其實是從咨詢服務起家,為客戶提供項目實施解決方案。
公司的起點,和其他幾家軟件外包公司略有不同。
這一背景,帶給其擴展和轉型的優勢。
步入擴展階段,一個標志性節點,是2005年底,軟通動力以並購方式,快速擴展到近千人規模。
新的軟通動力,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在紐交所上市,進而開拓歐美、日韓等國際市場。
『上市以後,國際形勢劇烈變化,同時中國市場出現大量IT服務需求,我們決定掉頭,轉向深耕國內。
當時做的一個重大決策,就是跟華為合資組建公司』
彭強說,與華為合資,承接對方大量業務,真正幫公司和第二梯隊拉開了距離,站穩腳跟。
到了第三個數字化階段,軟通動力提出『數字軟通』戰略,核心業務從傳統的軟件開發轉向數字技術。
在中國,軟件外包行業競爭激烈,經歷過幾輪價格戰廝殺,伴隨人力成本的上升和盈利空間的下降不斷洗牌,『馬太效應』漸顯。
『以前頭部可能有10家左右,現在隻剩兩家跑在最前面』彭強說。
綁定原廠
華為的軟件服務供應商,一直是軟通動力最顯眼的標簽。
去年,來自華為的銷售收入,約占軟通動力營收的42%,其服務覆蓋了華為多條產品線。
依賴大客戶,是否會成為軟肋?
彭強表示,公司的大客戶戰略,強調的是要服務多個大客戶,對單一大客戶的依賴,這些年在持續降低。
『公司發展到一定體量,除了頭部客戶,服務好腰部客戶也很重要,如果能服務好幾千家大公司,會帶來很大的增量』
在技術端,他亦強調與主流原廠深度綁定。
『隻有深度綁定,你才能更快地知道技術原廠在做什麼,什麼新技術會馬上出來』
彭強舉例稱,軟通動力參與了鴻蒙的研發,在發佈前,已摸清原理,後來公司去做OpenHarmony生態的商業化落地,去做行業發行版,幫助行業客戶解決問題。
彭強表示,AIGC的佈局,也是從這個邏輯出發。
軟通動力在第一時間與微軟、百度、阿裡等主流廠商綁定合作,深入了解新技術的潛能。
『我們不是技術的原創者,也不是行業應用的原創者,但必須既懂行又懂技術,把客戶的需求和技術連接起來,形成解決方案並落地,才算成功』彭強向《21CBR》記者表示。
彭強堅信,AIGC等技術的應用,改變各行各業的產品和商業模式,也會賦予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更深遠的意義。
『再好的技術,也不會自動變成應用、解決客戶復雜的問題。
之所以會有外包,是因為技術快速變化,客戶需要專註主業,幹脆找專業公司幹專業的事』
彭強說,軟件外包能發揮的作用,未來一定是越來越大。
員工規模是評判軟件外包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指標之一。
9萬餘人的軟通,放在全球市場來看,相較印度軟件巨頭動輒三四十萬人的規模,仍是『小』字輩,還有發展的空間。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