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消息指今年三月份印度的iPhone產量已經是去年的四倍之多,占比將近7%,顯示出蘋果和富士康都在加速提升印度的iPhone產能,凸顯出他們的決心,這對中國制造業將帶來深遠影響。
一、富士康對中國制造影響巨大
2021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前十強當中,鄭州富士康、深圳富士康、成都富士康分別位居中國出口第1名、第4名、第5名,可見富士康對於中國制造出口的影響力有多大,如果再考慮到富士康帶動的巨量產業鏈企業,影響非常深遠。
高峰期富士康在中國招募的員工曾達到130萬人,加上為富士康配套的產業鏈企業,影響的就業崗位數量估計過千萬,正是由於富士康帶來的大量就業崗位,鄭州富士康周邊就圍繞著富士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小城鎮。
富士康出口的主要是iPhone,除了富士康之外,為蘋果代工的昌碩科技則位居第7名;為蘋果供應配件的立訊精密、藍思科技等都迅速成長為千億企業,在他們的帶動下,中國的手機產業鏈逐漸從早期的僅能提供手機殼到如今開始為蘋果提供核心元件。
蘋果還為中國產業鏈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因被蘋果踢出產業鏈的歐菲光業績顯示蘋果為它提供了四成收入,但是卻貢獻了九成利潤;京東方在2021年首次成為蘋果供應商,當年獲得的利潤就相當於此前10年之和。
產業鏈企業的這些表現凸顯出蘋果才能帶來豐厚利潤,進而為這些產業鏈企業提供利潤推進技術創新。
這些產業鏈企業的創新科技又反過來哺育中國手機,讓中國手機逐漸成為全球手機市場的重要支柱,高峰期中國手機占全球手機市場的份額近六成。
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正是因為富士康對中國制造業的巨大影響力,曾聲言富士康給大陸『賞飯吃』,郭臺銘的囂張言論倒是有點忘本,當年郭臺銘進入大陸創業的時候,郭臺銘的鴻海公司在臺灣省都排不上號,由於郭臺銘是較早進入中國大陸投資的臺商,因此中國大陸給予他諸多優惠政策,鄭州富士康建廠的時候,各方提供支持讓它短短兩年時間建立起廠房,隨後當地又發動當地群眾進入富士康工廠,才能迅速將鄭州富士康員工數量增加到30萬人以上。
二、富士康在印度復制成功不容易
由於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巨大成功,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認為他在印度也能迅速復制一個富士康,然而從它在印度的發展可以看出,在印度再造一個富士康並非如此容易,在短期內取得成功更是幾乎沒有可能性。
富士康早在2019年就在印度設立為蘋果代工的工廠,然而至2022年底它在印度最大的工廠員工數量也不過1.7萬人,比鄭州富士康的建廠時間多了一年,員工數量卻隻有鄭州富士康早期的20分之一。
即使如此,富士康在印度的最大工廠仍然頻頻出現問題,員工認為加班強度太高、飯堂出現問題等都曾導致該工廠出現停工問題。
如此情況下,富士康放豪言,要在未來3年時間將印度工廠的員工數量增加5.3萬人至7萬人,甚至還要將在中國大陸的3000億產能轉移至印度。
但是正如上述,僅僅1.7萬人的工廠就已頻頻出現問題並花費了3年時間,如果在印度將員工規模擴大到百萬不知要何年何月。
印度現有的員工勞動強度遠比鄭州富士康的低,如果員工數量達到百萬並增加勞動強度,印度的工廠更是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印度工廠的技術和品質也達不到蘋果的要求,去年底就傳出印度工廠代工的iPhone14良率隻有一半,而且生產的iPhone明顯出現縫隙過大,由於印度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富士康也無法在印度找到足夠高水平的技術工人,這都是印度工廠面臨的難題。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產業鏈,富士康其實在印度市場的發展早在近10年前就已提出,但是中間屢受挫折,直到2017年與小米合作在印度建廠,然而整整5年多時間過去,印度的產業鏈基礎仍然非常薄弱,在印度生產的iPhone都需要從中國遠途運輸過去,眼見著印度本地難以發展產業鏈,去年底蘋果直接要求17家中國產業鏈企業赴印設廠,甚至還為這17家中國產業鏈企業向印度遞交申請,最終僅有14家企業獲得印度的許可。
這種種問題都給富士康在印度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困難,尤其是去年上半年上海和碩工廠因故停產,蘋果希望代工廠能接過上海和碩的產能,然而印度、越南等地的工廠都無法承接,最終還是鄭州富士康承接並成功完成任務,更是凸顯出中國制造的可靠以及巨大的產能彈性,這也蘋果和富士康對於轉移產能深思,富士康和中國制造應該是互相成就的關系,郭臺銘的囂張言論過於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