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從融資角度看,華為雖然沒有上市,但它隨時可以從內部股東融資,而且,成本低廉而又高效。
這幾天華為人均分紅50多萬的文字刷屏了。
華為的內部股權模式,正如肖老師所說,企業老板不要光嘴上說學華為的奮鬥精神或狼性,在給員工待遇上,給員工股權上,學習任正非了嗎?
同時,華為這種高分紅,還有一種為員工著想的情況,就是減輕稅負。
按照媒體報道,14萬股東,平均分紅超過50萬/人《肯定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多》。
各位,分紅所得稅稅率,最高就是20%。
考慮到華為員工的收入,這50萬是獎金或薪水,稅率不說是最高的一檔,可差不多了吧?
700億,以工資還是分紅給內部股東,稅收差不老少吧?
而且,這是100%合法的,不是像某上市公司搞合夥人避稅未遂,還要被追繳25億稅費,甚至可能涉嫌刑事責任。
華為的厲害,撇開所謂的領導人戰略、時代背景,其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上市,卻有上市之實。
上市重要的幾個目的:融資、減持、提升公司知名度、提高公司透明度。
華為現在的股權模式,除了所謂透明度,都滿足;因為華為發行債券/票據,需要披露募集說明書,跟其他非上市公司相比,比如現在獨角獸字節跳動、米哈遊等算是比較透明了。
華為,《2017年年底》有大概8萬名內部股東,這個股東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大多數A股上市公司股東數量了。
從融資角度看,華為雖然沒有上市,但,它隨時可以從內部股東融資,而且,成本低廉而又高效。
低廉體現在其融資不需要所謂投行做功課,也就意味著不需要支付承銷費用,不需要路演,也就意味著公司節省了大量的管理成本。
而高效則體則現在,融資不需要提前召開股東大會、不需要交易所審批、不也不需要證監會的批準,
只要看看A股上市公司從董事會公佈融資方案,到最後實施的時間跨度,就會明白: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只要董事會決定擴張股本,那麼,向符合條件的員工發出邀請即可,剩下的就是等待認購、繳款。
低廉又高效的股權融資,又進一步降低了公司的利息支出。
同理,內部股東退出時,公司又會按照最新凈資產來進行回購『股票』,因為華為一直是盈利的,《復權》每股凈資產也是逐年遞增的。
長期看,持股的員工是不會虧的。
華為內部股,很重要的兩點,避免其成為龐氏融資:較低的內部融資估值,據說按照凈資產進行『增發融資』;而歷年的凈利當中,又有相當大的比例進行分紅:買入估值低,派息比率高也就是股息率高,我們在A股,H股或美股投資,不也是這種追求?
我們看一下2006年以來,華為ROE的拆解。
如果2005年底1萬元獲得華為的內部股,按照最新PB=去年PBX今年ROE,到2017年底,大概價值17萬了。
這是非常不錯的投資收益了。
華為的股東持股分散,就決定了它跟皇馬巴薩俱樂部一樣,少量的重要股東就完全可以控制公司。
如果此人能力強,有遠見,那麼,公司就有很大優勢。
根據公開報道,任正非持股最多,《2017年年底》大概也就是1.4~1.5%。
其實,就相當於創始人/管理層利用極低的出資,非常高的杠桿控制了公司。
如果考慮到華為不是上市公司,這種股權制度設計,甚至比所謂AB股《不同投票權》更加厲害。
在公司實際運營的過程中,上市公司通常受到雙重約束,激進股東的公開指責乃至號召現任董事會高管進行信任投票;公司盈利增長壓力。
因此,不少歐美上市公司,不少都要求12%+的ebit率才能簽下新業務,否則,公司無法滿足華爾街的期望股價可能會大跌,管理層會遭受激進股東的壓力,甚至保不住自己的烏紗帽。
所以,一方面堅守業務利潤率,一方面舍不得做一些長期有利潤,而更加關注短期。
華為恰恰相反,只要任正非為首的管理層決定了,哪怕隻有1%的凈利潤,都可以接單。
但是,歐美國外企業面對這種利潤率,寧可丟失訂單,也不會降價屈從。
因此,遇到這種情況,是無法跟華為們競爭的。
管理層怎麼做都是錯,隻有選擇什麼都不做,眼睜睜地看著市場被華為們蠶食。
華為有沒有能力獲得高利潤率呢?
首先界定,高利潤率的定義是什麼?如果ebit率15%+,那麼,華為是幾乎做不到的。
但,如果是8~10%,華為還是可以做到的。
任何一個企業,銷售收入分配的去向,各種供應商拿走一部分《服務、設備、倉儲物流或營銷》、政府稅收拿走一部分、銀行拿走一小塊、剩下的就是在員工與股東之間分配。
在國內,如果一個公司,有那麼一兩個占比20-30%+的股東,員工與股東之間的分配,大概率會流向股東的口袋更多,而不是給予員工的更多。
但是,華為的股東結構是1%+就是絕對大股東了,所以,它在分配的時候,就可以更多地分配給員工,通常是以工資的方式。
而華為全球有18萬員工,8萬員工是公司股東,也就是幾乎兩個員工裡面就有一個是股東,所以,幾乎員工權益等同於股東權益了。
很容易公司就會采取高工資《華為用工成本60萬人民幣》,外加利潤高分紅。
有一種說法是『員工說太累了,高收入沒有意義』
其實,高收入行業,哪一個不是累死累活?BAT,哪一個不累?哪一個加班少?其實,加班苦,加班累,不是問題,問題是,員工的付出,最後有沒有獲得相應的工資?這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
華為有一點,我現在是越來越贊同,就是不論是在微博,還是在微信公眾號多次提及的:向特種兵和足球籃球俱樂部學習——不養閑人,懶人。
華為經常殘酷無情的清理閑人,辭退職工,但據我所知,更多時候,華為的賠償是高於國家標準。
清理閑人,或懶人,是保持一個組織高效的重要舉措,國外的公司,比如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通信業務》等,後來競爭不過華為,除了所謂的中國工程師紅利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這些公司的效率損失了。
當一筐子蘋果,有一個爛蘋果的時候,正確的做法是果斷把這個爛蘋果處理掉,而不是放任不管。
簡單的道理,真正做起來,不是每個企業,每個企業管理者能夠做到的。
華為另外一個厲害的地方,就是經常見諸於媒體的——研發支出。
華為現在一年的研發支出大概是800億+《2017年數據》。
這又印證了以前的另外一個理論:在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或國家裡》,快速決策比正確決策要重要。
中國發展太快了,需求多樣化,所以,需要快速的決策,必然有很多錯誤的決策。
但不是錯誤的決策就一無是處;錯誤的決策一定不會帶來好的財務結果《華為恰恰是最不受財務結果所累的大公司》,公司可以有其他的收獲,比如知道這條路不通,比如鍛煉了隊伍,甚至種瓜得豆。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樣的兩片樹葉,也不存在一模一樣的兩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