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羅拉與華為的『愛恨情仇』:從愛答不理,到10年後高攀不起?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老百姓通訊基本靠吼,再遠一點的距離便要書信、電報聯絡。

如果當時誰手裡有一塊『磚頭』,那一定是最靚的仔。

當然在發型這一塊,他們也沒服過誰。

1984年,瑞典愛立信公司向中國派遣了第一名員工畢爾克,並在同年12月與秦皇島簽訂合同,建設投入使用中國第一套投入使用的移動通信設備系統。

這便是中國的1G時代,沒有什麼存在感,但也留下了些許的痕跡。

1991年,摩托羅拉在德國漢諾威展示了全球首個使用GSM標準的數字蜂窩系統和電話原型。

沒錯,人類已經進入2G時代。

而彼時在中國深圳 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園區中,正有一家剛剛成立不到4年的小公司 ,面臨著困境。

老產品滿足不了客戶,新產品都是進口貨,且時常被『斷供』。

一位中年人思前想後決定:

沒錯,他就是任正非,那年他47歲。

1991年12月2日,3臺BH-03型號的交換機發貨出廠。

12月31日晚,華為搞了一個慶功會,隆重慶祝第一個有華為知識產權和品牌的產品出廠。

當時誰也不知道,公司的賬面上其實已經沒有任何資金,產品如果失敗,公司將破產。

高興之餘,他們載歌載舞,喝著啤酒,擼著串。

也是在這一年,摩托羅拉成為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的制定者,奠定了自己在移動通訊行業的領導地位。

而此時的中國老百姓,有一個願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郵局排長隊打長途人工電話的日子,屬實讓人記憶猶新,但隨著程控替代了人工、國產自主研發替代進口,『七國八制』被徹底打破。

初裝費也有原來的5000元,甚至上萬元,到免初裝,通信費也一降再降。

一家公司的自主研發產品對他們來說可能是會帶來效益的提高,同樣也為中國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改善有著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1992年11月10日,全球首款量產GSM制式手機面世,生產它的不是摩托羅拉,而是芬蘭的一家企業諾基亞。

隨著諾基亞1011的量產,GSM制式網絡時代來臨了。

而在中國大陸市場,直到1995年才有第一款GSM制式網絡手機愛立信GH337。

順風順水的摩托羅拉卻此時出了問題,公司手機部門與網絡部門出現了分歧。

手機部分堅持繼續模擬信號,而網絡部分則認定數字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兩大部門僵持不下,網絡部甚至不惜聯絡當時的對手高通制造數字化手機。

於是,網絡部門開始拋下手機部門,獨自發展。

甚至有一段時間,網絡部門工程師竟然都在使用由高通《摩托羅拉最大的競爭對手》制造的數字化手機。

與此同時,一家芬蘭公司開始崛起,並逐漸取代了摩托羅拉在手機市場的領先地位。

這家芬蘭公司,就是後來如日中天的 諾基亞

1997年,諾基亞正式超越摩托羅拉,並在之後的十幾年裡保持出貨量世界第一,成為最大的移動手機制造商,直到2012年第一的位置才被三星拿下。

而當時在深圳的那家小公司,銷售額已經攀升至41億元,公司員工達到5600人,研發投入約4億元。

華為也首次推出無線GMS解決方案,並進行員工持股改革。

2003年12月的一個清晨,大墨鏡、花褲衩,一行四人在海邊相談甚歡。

這不是在 旅遊 度假,而是在談一場上百億美元的交易。

沒錯,任正非在商議出售華為之事。

兩個老外則是摩托羅拉公司首席運營官邁克-紮菲羅夫斯基、摩托羅拉公司中國業務主管拉裡-程。

2003年,100億美元《另一說75億美元》是一種什麼概念?2003年度福佈斯中國富豪榜第一位丁磊,凈資產隻有10.76億美元。

如果當時出售了,毫無疑問華為將有一大幫人實現財富自由,比現在應該好過多了。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事後諸葛亮,如果任正非能預料這一切,估計說什麼也要賣掉。

真的沒有預料嗎?

任正非:

對於『備胎』計劃的講話,總裁辦郵件都是公開的,從什麼時候開始講的,我不記得了,但是反復講過,隻是 社會 不引起重視。

現在美國打我們一下,『備胎』這個詞就被重視了。

那麼,任正非究竟在什麼時候提出的『備胎計劃』?

2002年,華為在外人看來形勢一片大好,但任正非卻不這麼認為。

在他看來,當時想要活下來很簡單,要麼徹底脫離『戰場』,要麼準備棉衣。

第二年,便有了出售華為的打算。

在遭到摩托羅拉新任話事人嫌棄,交易出現變動的情況下,任正非與公司的少壯派開始討論:

拳怕少壯。

那一年,梁華,39歲,進入華為8年;郭平,37歲,進入華為15年;徐直軍,36歲,進入華為10年;胡厚昆,35歲,進入華為13年;孟晚舟,31歲,進入華為10年;丁耘,34歲,進入華為7年;何庭波,34歲,進入華為7年;餘承東,34,進入華為10年……

幹!

棍怕老狼。

那一年,任正非,59歲,華為創立已經16年了。

備胎計劃,已上線。

2004年10月,創立於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正式改名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

如果當時華為真的賣給了摩托羅拉或者其他廠商,無法想象現在的通信行業會是一個怎樣的格局。

摩托羅拉構建的大廈還會不會倒塌?

2004年,摩托羅拉將自己的半導體部分分拆,成立飛思卡爾。

2005年,跟喬幫主聯合推出一款手機摩托羅拉iTunes。

兩年後,喬幫主經驗學到,撇開摩托羅拉,另起爐灶,推出iPhone。

智能手機時代正式到來。

經過諾基亞的沖擊,喬幫主的回首掏,三星的合圍。

2011年8月,摩托羅拉移動被谷歌以125億美元收購,並於第二年5月正式接管。

離意向收購華為,僅過去了8年。

2014年,摩托羅拉移動又被谷歌以29億美元折價賣給了聯想。

被人嫌棄,放棄收購的華為10年後 在2013年首次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設備商。

實現銷售收入2,390億元人民幣(約395億美元),同比增長8.5%,凈利潤為210億元人民幣(約34.7億美元),同比增長34.4%。

網上對於華為貶低的不少,過譽的評價也有。

簡單劃分,為了黑而黑,為了粉而粉。

過去,華為也曾努力過很多。

攜手貝恩資本欲收購3Com,被幹擾;還曾試圖收購北電網絡、2Wire等公司,被『搶』;甚至還對摩托羅拉有興趣,但手握眾多專利的摩托羅拉第一站,還是留在了漂亮國。

但為何還是有人為了黑而黑?一家民營企業在中國究竟發展到何種程度,才會被徹底認可?

自主研發不夠,丟臉了?

歐盟工業發佈的研發投資榜,華為2018年排名第5位,2019年排名第3位。

還是賺多眼紅了?

近幾年,華為每年上繳稅額,都保持在千億左右。

當然,它畢竟是一家企業,理應擔負起該有的責任,也不必過於贊美。

在中國還有千千萬萬的企業,如同華為一般,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成績,為高速發展的中國添磚加瓦,才有了我們日新月異的今天。

而我們現在需要做什麼呢?

任正非5年前接受央視采訪時說的一句話:

-END-